今天本報轉載新華社播發的長篇通訊《中國“片醫”的旗幟》,介紹鄭州市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以;、強基層,在全國率先探索推行社區衛生服務“鄭州片醫”模式,為700多萬城鄉居民提供醫療衛生制度的公共產品,用改革創新精神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難題,讓人民群眾真正得到實惠的成功實踐。他們用實際行動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強基層、全心全意為民生健康改革的優秀答卷。 我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從2009年4月開始實施,至今已有一年時間,初步實現了良好開局,為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礎。但也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2010年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十分關鍵的一年,我們首先要深入分析面臨的新形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惠及13億多人口的重大民生工程,關系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關系全民的素質和民族的未來,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醫改是我國社會領域的一項深刻變革。通過醫改,向群眾提供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公共產品,有利于緩解社會事業相對滯后的矛盾,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通過醫改,構筑保障群眾基本醫藥衛生需求的“安全網”,有利于緩解居民后顧之憂,增強消費信心,擴大即期消費。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醫藥衛生事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塊“短板”,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平性、可及性不足,人民群眾的基本健康需求尚未得到很好保障。希望各地在當前醫改中,要把強基層擺到突出位置,逐步形成公立大醫院、社區醫院多元辦醫格局,滿足群眾多層次、多元化醫療服務需求,以階梯式就醫流動,有效緩解人民群眾爭擠大醫院引發的看病難問題。切實推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在城鄉社區均等化。 我們首先要向鄭州市那樣,樹立公共衛生重心下移城鄉社區的觀念,全面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鶎俞t療衛生機構是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薄弱環節;鶎俞t療衛生服務能力不強、品質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小病也到大醫院看,大醫院人滿為患,從而加重了看病難、看病貴。提高基層服務能力,就是要把工作的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財力、物力投向基層,把更多的人才、技術引向基層。并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硬件建設,既能有效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又可以強化疾病預防。各地要落實配套資金,嚴格社區衛生工程管理,保質保量完成建設任務。切實增強基層的服務能力。 強基層,軟體是關鍵。要在軟體建設上下更大功夫,當務之急是解決人才短缺、技術薄弱這一突出問題。各地要制定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提出通過院校教育、臨床實踐、轉崗培訓等多種途徑,加快培養全科醫生。 強基層,還要明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和服務模式;鶎訖C構應與居民建立相對穩定的服務關系,主要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在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健康管理中發揮主體作用。要通過提高基層看病報銷比例、加強宣傳引導等多種措施,吸引和鼓勵更多的城鄉居民不出社區、不出村,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看病,逐步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成為群眾就醫的首選之處。 希望各地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借鑒鄭州的經驗,更加奮發有為,更加扎實工作,把醫改這一重大民生工程實施好,為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