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省潞安集團煤油循環經濟園區一角。記者 燕雁
攝 |
山西流傳著一個故事:有人問一個放羊娃:“你為什么放羊?”“掙錢娶媳婦!薄叭⑾眿D干什么?”“生娃!薄吧送拮屗墒裁?”“放羊!
有人把故事的主角換成了一個“煤老板”。問:“你開煤礦干什么?”“賣煤掙錢!薄皰炅隋X干什么?”“再開更多的煤礦!
“人家是‘好’縣,有煤,有錢!”,“我們縣沒煤,窮!發工資都困難”。在山西采訪經常能聽到這樣的“一聲嘆息”。
“煤情結”和“煤文化”在山西與老百姓息息相關。與煤的相關產業成為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啊何幕蟹从沉松轿魅艘蜓嘏f、創新不足的一面。資源紅利蒙蔽了人們的眼睛。這是眾多資源型地區發展的悲哀,也是山西持續發展的致命隱患!鄙轿魇≌l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復明這樣認為。
資源型產業的過度繁榮,導致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等要素向資源型產業單向流動,接續替代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空間受到嚴重制約。張復明認為,實施轉型發展是規避“資源優勢陷阱”的理性選擇,是資源型地區步入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根本出路。
長治市沁縣是太行山區一個無任何礦產資源的“窮縣”!芭c‘有煤縣’相比,我們的工資低1000多元。因為財政沒錢!鼻呖h一名科級干部說。
“上天是公平的,一個地區不可能只有劣勢沒有優勢!睂τ谝欢纫驘o煤而失望的沁縣,2007年上任的縣委書記田志明卻充滿信心,他說,沁縣有8條河流、300多處泉水、21座人工湖,水資源擁有量是全省的3倍,這是最大的資源。
以建設“北方水城”為目標,三年來沁縣招商引資100多億元用以修路、栽樹、治水和興教,吸引了400多家投資商前來考察。沁縣規劃建設了農業科技園區、商貿園區、養殖園區,34類農產品達到有機轉換的產品生產標準。田志明說,沁縣將利用水和土地優勢建設全國一流的有機食品基地,已把僅有的一座焦化廠拆遷,今后堅決不上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煤炭是資源,水、土地和綠色食品同樣是好“資源”。
“有煤縣”的“資源觀”也在悄然改變。2010年,原煤產能達1200多萬噸的煤炭大縣長治縣開講了三堂解放思想的“大課”,邀請知名專家、學者舉辦現代農業、文化旅游業、以煤興業等十場主題論壇,組織干部對“守成求穩”、“靠煤吃飯”的思想展開大討論,到清華大學等名校專題培訓和赴省外考察學習。長治縣確立了新材料、醫藥、汽車等新興產業作為“十二五”的轉型項目。
長期以來“一煤獨大”的山西如何轉型,如何跨越?給山西帶來“紅利”和“困局”的煤炭產業又如何發展?袁純清說,山西將依托四條路徑實施轉型: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和城鄉生態化,其中工業新型化被視為轉型跨越之本。山西省長王君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山西將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積極推進能源經濟綠色化和高碳經濟低碳化。
資源本身并不是“麻煩制造者”,落入資源型經濟怪圈的原因在于“發展觀的扭曲,資源制度的缺失和開發方式的失當”。國家批復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目的就是通過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破解長期制約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實現資源型地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山西開展實施這項工作,就是要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和嘗試,尤其要解決體制機制障礙的問題!睆垙兔髡f。
礦產資源開發管理體制機制,包括礦業權管理體制機制、資源型產品價格形成、交易與收益分配機制、資源稅改革,還有低碳經濟導向下產業優化升級的體制機制,推進轉型發展的支撐與保障機制,還有“煤炭預期收益證券化”探索等,都可能是山西重點改革探索方向。目前,山西通過“省部(國家部、委)合作”方式進行的礦用土地管理機制探索已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