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在鉛期貨上博弈的人或許有點犯難。
因為在中國國內,昨日的鉛現貨價格僅為17500~17600元/噸,比同期的現貨鋅價低了近200元。同時上海期貨交易所公布的鉛期貨掛牌基準價為18350元/噸,昨日滬鋅期貨主力收盤于18600元/噸,國內期貨市場依然忠于國內現貨的“鉛弱鋅強”。但在國際市場,鉛價過去幾個交易日卻大幅上漲,本周三電子盤階段,倫敦鉛已經較鋅價大幅升水約300美元。
金屬市場有句話叫做“鉛鋅不分家”,由于相近的原材料來源和下游產業,相對其他基礎金屬,鉛、鋅的價格一向挨得很近。鉛和鋅的生產原料都來自鉛鋅礦,伴生的礦石決定了該行業的金屬商往往既生產鉛,同時也生產鋅。鉛、鋅的下游也是相輔相成,汽車、蓄電池和許多化工行業都少不了它們倆的參與。
鉛和鋅似乎也經常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如蓄電池在鉛的全球消費結構里占了約80%,這也是鉛、鋅消費的最大交集之一,而業內預計,隨著我國“十二五”規劃的實施,整個蓄電池行業還將有50%的增長,這幾乎就是對鉛、鋅價格的共同利好。
但就是這對“難兄難弟”卻經常在價格上鬧“分家”,雖然近期鉛的表現更為強勢,但歷史上多數時間,倫敦鉛價都落后于鋅價。在2005年8月之前,倫敦三個月鋅對鉛的升水一般都在0~500美元,此后更是一路放大,至2006年底,鋅價曾高出鉛價2900美元以上。直到2007年8月之后,倫敦鉛價才后來居上,對鋅價升水,并在當年11月每噸超出鋅價近1000美元之多。從2007年末至今,這兩位仁兄才“盡棄前嫌”,鉛相對鋅的價差穩定于-300~500美元區間之內。
隨著日本核泄漏事件的發生,防輻射概念再次讓鉛價大幅領先,并把鉛、鋅價差逐漸推向這個區間的上沿,但中國的現貨鉛價依然落后于鋅價。鉛現貨的“滯漲”似乎讓很多投資者看到了鉛期貨上市首日大漲的希望,因為鉛期貨的掛牌基準價為18350元/噸,最近的一個合約為PB1109,而昨日滬鋅期貨9月合約收盤價超過了19000元/噸,相對國際市場,國內鉛價上方似乎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上海中期分析師向予就表示:“若要達到滬、倫鉛鋅市場的平衡,國內鉛期貨或許要漲到20850元/噸!
不過她同時指出,因為國內長期缺少鉛期貨產品,在鉛鋅價差方面,內盤現貨和外盤期貨的相關度也不是很高。且鉛、鋅的國內外基本面有別,盡管國際市場在炒作鉛需求的增加,而國內的鉛貨源卻相對充裕,其消費相對于鋅也沒有太多亮點。且從最近對現貨的調研來看,很多貿易商還囤積了很多鉛,一旦價格有所上漲,這些庫存或許就會“逢高拋出”,不利于鉛價進一步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