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則:集中優勢兵力。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該首先和盡力做到這一點。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如果你認為商業就是戰爭的話,那么我們就要從中受益。我們以研究戰爭史為開端,可以從戰爭史中學到許多有用的東西。
根據威爾·杜蘭特(WillDurant)和阿里爾·杜蘭特(ArielDurant)的論述,在過去有記載的3438年歷史中,只有268年沒有戰爭。早期歷史大都詳細記載了成功的軍事戰役和戰斗。
早在耶穌基督誕生之前,世界各地就已有正規部隊在戰場上短兵相接。在無數的兩軍對壘過程中,軍事戰略日臻完善。
馬拉松戰役:公元前490年
公元前490年,1.5萬波斯(即現在的伊朗)人在雅典西北部的馬拉松海灣登陸,他們面對的是1.1萬雅典人。希臘人雖在數量上處于劣勢,但他們擁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即步兵方陣,每一個希臘士兵都舉起盾牌,盾牌交疊,既保護了自己,同時又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位于自己左邊的人。
波斯人只習慣于單打獨斗,對這種步兵方陣難以適應。這樣,6000名波斯士兵在僅僅200名雅典士兵面前倒下,成為經典的赫茲對安飛士戰役的早期翻版。
在馬拉松戰役中,人們學會了集中兵力團結作戰的軍事戰略思想。
當然,我們今天之所以能記住這一事件是因為菲迪皮迪茲(Pheidippides)的英勇行為。他跑了35000多米路到雅典,一到達就沖口而出:“慶祝吧!我們勝利了!”他喊完就倒地而亡。
現在,馬拉松長跑運動員要跑42000多米。當然,他們在賽跑前不必先同波斯人打仗。
埃爾比勒戰役:公元前331年
在馬拉松戰役的150年之后,世界見證了亞歷山大大帝的強大勢力。亞歷山大曾跟亞里士多德讀書,喜歡荷馬史詩,勇敢而謹慎,就像是早期的托馬斯·沃森(ThomasWatson)。
亞歷山大在多瑙河畔多次獲勝后匆忙回家,卻發現大流士(Darius)領導下的波斯人又來找麻煩。大流士選了300名智士,其中有個人叫狄摩西尼(Demosthenes)。狄摩西尼堪稱最早的廣告代理人之一,他到處散播謠言說亞歷山大的軍隊已經滅亡。
厲兵秣馬數年,決戰于公元前331年在埃爾比勒爆發。歷史上對大多數的軍事戰斗的記載都非常詳盡,就算是在230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仍能看到交戰雙方軍隊的戰斗序列。試想,寶潔公司的銷售計劃哪個能保留到43世紀?
大流士以傳統的方式組織兵力,陣前是15頭大象和200輛戰車。而亞歷山大則更有創造性,亞歷山大勝利的關鍵在于他在軍隊的兩個側翼安排了騎兵,在其后的2000年里,這一隊形被不同形式地加以運用。戰斗以亞歷山大軍隊右翼騎兵的翼形進攻開始,這個陣勢誘使波斯人襲擊亞歷山大軍的左翼,卻沒料到亞歷山大率領其靈活機動的騎兵繞到敵人中后部,從右側擊破了波斯軍隊。
亞歷山大取得了最大的勝利,成為王中之王。用20世紀軍事思想家B·H·利德爾·哈特(B.H.LiddellHart)的話來說,亞歷山大所運用的戰略是以“間接方式”克敵制勝。
哈特說,能“出奇制勝”才算是一支成功的軍隊。
美陶魯斯戰役:公元前207年
下一個為自己揚名的是強國羅馬。公元前207年,羅馬人征戰美陶魯斯河流域,充分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當時,迦太基(現稱的黎波里)軍隊正在進攻意大利。迦太基軍隊由兩兄弟率領,即南方的漢尼拔(Hannibal)和北方的哈斯德魯伯(Hasdrubal),他們用戰象作前鋒,成為20世紀裝甲作戰的先驅。
然而,兩兄弟將兵力分開的做法是錯誤的。尼祿(Nero將軍,而非小提琴家)將會教給他們經典的軍事原則,即集中優勢兵力。
尼祿首先率兵南下,向漢尼拔的方向進發,但夜幕降臨后,他突然調頭北上,強令部隊急行軍(這是歷史上最艱苦的一次行軍),同羅馬將軍鮑西斯(Porcius)和利維斯(Livius)會合,而這兩位將軍當時正在同漢尼拔的兄弟哈斯德魯伯交戰。
這場戰斗簡直就是埃爾比勒戰役的重演。尼祿率領軍隊的右翼繞過哈斯德魯伯的左翼。這次進攻出人意料,極為成功。尼祿贏得了戰爭史上空前絕后的勝利。
然而,新聞界偏愛失敗者,而非勝利者,所以我們今天只記住了和他同名的250年后在位的殘暴的尼祿皇帝。就連漢尼拔和他的戰象也比尼祿更出名。用行話說,這就叫:“贏者只私下談笑,輸者卻占據新聞話題!
黑斯廷斯戰役:1066年
1000年以后,在英國小鎮黑斯廷斯又有場漂亮的戰役。在這里,諾曼人在威廉(即征服者威廉)的領導下,改變了歷史進程。當時,與諾曼人對陣的是國王哈羅德和他的撒克遜人。
同多數戰斗一樣,不管是軍事戰斗還是商戰,在黑斯廷斯,雙方都有勝有敗,盡管規模不大。最后,威廉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諾曼人攻擊的主要目標應該是哈羅德這位了不起的統帥本人。
于是,威廉派出20名諾曼騎士突破撒克遜防線,去擒拿哈羅德。(今天,我們會派出20名律師,配備一些5年期的合同。)4名諾曼騎士擒獲了哈羅德,并立即將他處死了。
威廉是對的。撒克遜人看到他們的國王死了,防線立即崩潰。威廉大獲全勝。
克雷西戰役:1346年
但是,戰爭就像商業一樣,從不會是單方面的。1346年,在克雷西,英國報復了法國。
英王愛德華三世取得勝利的關鍵在于使用了英式長弓,這一技術進步就像商戰中一種新產品的開發。有了英式長弓(相當于14世紀的機關槍),步兵和弓箭手頭一次能夠頑強地抵抗馬上的騎兵(擒獲可憐的哈羅德的那種騎兵)。
但是,英式長弓雖然比石弓快6倍,卻需要技能和訓練才能操作。英式長弓的拉力為444.8牛,射程是183米。要成為一名完全合格的弓弩手需要訓練6年。
這就是為什么在古代英國,星期天的射箭訓練是強制性的,而去教堂做禮拜卻不是。
69年后,在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中,法軍仍然沒有接受教訓。在這場戰役中,5500名英軍打敗了20000名法軍。馬上的騎兵又一次輸給了英式長弓。
商戰中有沒有可能對抗一個強大的對手呢?
當然是可能的,但是你需要一把英式長弓,比如海洛德公司的靜電復印術以及拍立得公司的蘭德照相機都是這樣的長弓。
魁北克戰役:1759年
1759年,法國軍隊又兵敗魁北克。在詹姆斯·伍爾夫(JamesWolfe)將軍率領下,英國軍隊出奇制勝。英國步兵在魁北克后面沿河而下,翻越了“無法攀越”的峭壁,到達亞伯拉罕平原。
就像在軍事戰爭中一樣,商戰中克敵制勝的最佳途徑并非一定是最直接的那種。問問你自己,哪種途徑最能動搖對手的根基?
不幸的是,詹姆斯·伍爾夫將軍沒能活著享受到他這一著名勝利的果實。他的對手路易斯·約瑟夫·德?蒙卡爾姆(LouisJosephdeMontcalm)侯爵也未嘗到勝利果實的滋味。這提醒我們,在戰爭中,不管是在軍事戰爭中還是在商戰中,都會有傷亡。傷亡是雙方面的。
邦克山戰役:1775年
僅在16年之后,戰火就離美國家門更近了。在波士頓城外的邦克山,爆發了我們獨立戰爭中最著名的戰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