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照鋼鐵再入風暴眼。 6月7日,有媒體報道稱,日鋼托管的五礦營口中板公司(下稱“五礦營板”)已經實現扭虧為盈,5月份利潤達5000多萬元;8日,日鋼又與央企中冶科工集團控股的中冶京誠(營口)裝備技術有限公司達成協議,提供“診斷”管理服務。日鋼再次進駐第二家央企,進軍冶金設備制造行業?磥,日鋼董事長杜雙華的鋼鐵管理團隊要開始大干一場了。 日鋼管理層托管五礦營板后,短短數月就從巨虧轉為盈利。公開信息顯示,五礦營板一二月份虧損額高達8202萬元,2月份日鋼托管之后,3月份虧損降至251萬元,4月份更是扭虧為盈達到2263萬,5月份利潤攀升到5032萬元。 筆者相信杜總的能力,但沒想到五礦營板扭虧為盈會如此迅速。 為扭轉五礦營板的巨虧,五礦集團引入日鋼和旭陽控股兩家具有產業背景和資金實力的戰略投資者作為合作伙伴,“委托日鋼對其日常經營管理提供全方位的管理服務”。 4月20日,上市公司五礦發展(600058.SH)發布公告《關于五礦營口中板有限責任公司股權重組的議案》,但當時沒有引起關注。 根據協議,日鋼、旭陽控股分別以股權轉讓和增資擴股的方式,對五礦營板進行股權重組。重組后,五礦發展的股權由50.4%降至40.32%,日鋼、旭陽控股分別為31.97%和20%。至此,杜雙華團隊接管五礦營板。 日鋼的成功,緣于其對利潤的渴望,對成本的恐懼。而五礦營板的這次華麗轉身,是踏著日鋼的成功經驗而取得的。 日鋼托管五礦營板后,首先,從降低鐵礦石成本入手,推廣印度低品位礦的使用,這是日鋼能逆境中盈利的重要手段。與國內大廠偏好高品位不同,日鋼研發的“低品質礦高效煉鐵新技術”,高效利用低品質礦石資源、低成本煉鐵的集成技術,該項目實施以來,為日鋼年均直接創造效益近20億元。 對五礦營板,日鋼團隊傾注了心血,帶去的不僅是技術,借助渠道,引進新的供應商,實現多家競爭供貨,采用供應商直供方式,令五礦營板掙脫了成本包袱,有報道稱采購價格降低了20%左右。 日鋼為何選擇這樣一條路:表面上風光無限,日后面臨著的是更多的挑戰,尤其是每個企業不愿意涉及的股權、企業控制方面的問題。 其實,民營企業更愿意傾向于內生發展,講究企業的控制權。一般情況,資金充裕就全資收購,公司之間的股權合作,起碼也要控股。從五礦營板重組案例來看,五礦發展從絕對控股變成相對控股,股權落在40.32%,日鋼和旭陽控股兩家民企分別占有32.97%和20%的股權,都沒有當成第一大股東。當然,這也形成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局面,就是兩家民企的股本已經超過了50%,經過這樣的股權改革,日鋼才全身心地投入到五礦營板的改造中來。 當然,這樣的重組,未必沒留下瑕疵。五礦營板巨額虧損,回天乏力,導致其心甘情愿地送出企業控制權和股權。但問題是,中國企業往往可以共甘苦,不可以同富貴。五礦營板剛剛盈利,尚不足慮,看此進展,杜雙華的團隊能力超群,月盈利5000萬,按此計算,年盈利能力將達到6億,凈利潤也會數億,試問這種相安無事的狀態,各方能維系幾年? 最大的變數,可能來自局中人——五礦發展。年虧損5億,放棄了管理權和股權,但看到蛋糕一天天做大,其變局難言。 盡管現在和五礦處于蜜月期,但日鋼不會不防,當然,可能已經行動,五礦發展已從絕對控股變成了相對控股。但未來他的團隊所走的路,注定波折。 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日鋼沒有自身被重組的緊迫壓力,試想一下,杜雙華還會選擇這種參股國有企業發展方式嗎?還是更傾向于自身擴張,次優是收購和控股,再次才是參股其他企業。 已經有多少人跺腳而去,與這個行業決絕。金融危機后,一批民營鋼企破產后再沒有回來,2009年、2010年兩年,掀起了全民的炒房熱、資源熱,實體的企業家們紛紛放棄工廠,轉戰資本市場,而鋼鐵行業更是重災區,因為這個行業年均收益率僅為3%,比銀行貸款都低。 好多鋼企開始不務正業,涉足房地產開發,搞旅游,做金融,甚至賣上了葡萄酒。誠然,作為公司,這些都無可厚非,哪塊業務賺錢就投向哪里,誰也不能指責。但又有誰潛下心來要研究鋼鐵行業,從降低成本和滿足需求方面踏踏實實地做這個行業,肯下血本。 五礦營板的成功,當屬中國鋼鐵重組的一個另類,公司成功扭虧,或許更能說明,鋼鐵這個“低利潤行業”,適合民營企業來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