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季度指數顯示,新興經濟體二季度增長減速,但同時價格壓力也有所緩解。
綜合媒體7月7日報道,匯豐銀行(HSBC)季度指數顯示,新興經濟體二季度增速下滑至兩年最低,但進口商品價格快速回落,意味著這些國家抗通脹的壓力有所緩解。
基于16個新興經濟體的21份采購經理人調查報告的匯豐新興市場指數(EMI)從一季度的55.0回落至54.2,略低于長期走勢均值54.8。
匯豐首席經濟學家金表示,新興市場很多地區的出口訂單增速出現顯著下滑,這與最近發達國家的情況一致,表明全球貿易增長已在一季度達到頂峰。
金表示,兩年最弱增長反映出全球經濟在供應鏈受到日本地震海嘯影響的復蘇過程中,同時面臨高通脹壓力,顯得比較脆弱。
匯豐監測的多數制造行業產量增長率均出現下滑,只有南非和新加坡例外。
中國大陸制造業產出增速為9個季度最低,中國臺灣和韓國的增速則是半年最低。雖然印度在所有受監測市場中的增長最為強勁,但它的制造業產出增長也有所放緩。
土耳其和捷克的制造業產出出現下滑,而俄羅斯的產出增長也回落至5個季度最低。
新興市場服務業商業活動在二季度增速略有加快。
新興市場服務業商業信心指數下滑至歷史第四低的水平,其中中國的信心指數跌至紀錄最低,而印度則是低于一季度的水平。
不過,巴西未來一年商業前景信心指數達到6個季度最高,俄羅斯的服務業信心指數攀升至6.5年最高。
EMI指數還顯示,新興市場央行通過收緊貨幣政策遏制物價上漲的措施獲得了成功,輸入物價指數回落速度達到2.5年最快。與一季度的11個季度最高點相比,該指數已回落超過4個基點。
金表示,“量化緊縮”看來已經控制住可能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重大通脹風險。在中國的效果尤其明顯,產出和通脹在上半年都出現明顯下滑。
這些快速增長經濟體“軟著陸”的前景日益明朗,對新興經濟體的持續增長是個好兆頭。
金表示,新興經濟體之間不斷增長的以新的“南南合作”為主的貿易方式尤其具有廣闊前景,可能為“南方絲綢之路”打下基礎。
他還補充說,新興市場仍在吸引著全球資本,并且相互投資越來越多,越來越多亞洲基金開始在拉丁美洲和非洲修建基礎設施。隨著這些新的基礎設施的建成,將在新興市場創建一個新的經濟聯系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