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農業裝備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2.3%。然而,農機裝備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丘陵山區機械化發展嚴重滯后,專家建議農機化發展要做到“兩個融合”!
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副司長劉恒新日前在貴州安順召開的“全國丘陵山地農機化技術發展高層論壇”上說,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深入實施,農機裝備水平顯著提升。
“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351億元,帶動地方和農民投入1105多億元,補貼購置農機具1078萬臺套,受益農戶達906萬戶;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2.3%,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從人畜力作業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 劉恒新分析認為,目前我國農機裝備結構和布局尚不盡合理,丘陵山區和薄弱環節機械化發展的任務很重,還有11個省區市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不到40%,其中5個省低于30%。按照發展目標,到2015年,我國農機總動力將達到10億千瓦。
劉恒新建議,在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方面,要努力推動科技創新及技術推廣,一是要建立農機農藝科研單位協作攻關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機械作業規范和農藝標準,將機械適應性作為科研育種、栽培模式推廣的重要指標,促進農機農藝融合;二是整合農業機械化科研資源,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集成和裝備配套水平,促進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