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與美國駐華大使館公布的監測數據存在較大差異,北京市有關部門公布的空氣污染指數近日引起熱議。為解疑釋惑,北京市空氣質量監測中心8日首次向公眾開放,但如何保證數據發布全面真實仍是個問題。 按照北京市環保局負責人的說法,兩組數據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北京市公布的是對直徑較大的懸浮顆粒PM10的監測數據,而美國大使館公布的是對較小顆粒PM2.5的監測數據,“反映的是不同的污染源,不是說監測了PM2.5就多么先進! PM10也好,PM2.5也罷,都不是人們憑肉眼能夠看見的東西,但有一點似乎不難判斷,即空氣中的小懸浮顆粒比大懸浮顆粒數量要多,對空氣污染更嚴重。這正是人們對北京市公布的空氣污染指數表示懷疑的基本原因,也能夠解釋為什么政府公布的空氣污染指數與公眾直覺感受存在較大差異。 雖然我國尚未把PM2.5列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當中,但北京市早已掌握了相關監測數據。既然如此,就應當及時公布,讓公眾了解真實情況。這既是維護公眾知情權的必須之舉,也有利于增強全社會的環境危機意識,促進公眾自覺為保護環境貢獻力量。 環境質量問題與百姓生活質量息息相關。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公眾對環境質量越來越關注,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尤其如此。這就要求政府相關各方與時俱進,不斷提高環境質量監測水平和服務質量。然而從近年來的一些現象看,不少地方在這方面還存在差距。以廣州市為例,該市通報的2010年全年空氣優良率高達97.81%,而在環保部的有關報告中,廣州等大城市的灰霾天數已占全年的30%至50%。 隨著北京等超大城市的高速發展,區域性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早已是公眾普遍認同的事實。人們害怕的早已不是幾個“嚴重污染”的空氣指數,而是擔心失真的環境數據導致環保不力、決策失誤,抑制公眾自覺選擇低碳生活的熱情!氨仨毎讶嗣袢罕妼Νh境的切身感受與監測數據統一起來”,環保部部長周生賢不久前的表態,是對各級環保部門的提醒。少考慮一些功利因素,多看到信息公開的必要性,才能消弭公眾的疑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