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I咨詢集團策略溝通咨詢業務全球首席執行官雷藹明(Edward Reilly)日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指出,與新興市場不同,歐美發達國家能為投資者提供更加透明和完備的投資環境;但其“緩慢增長”和“擁擠”的經濟現狀和市場特征,也使得中國投資者在面對并購機遇的同時也面臨挑戰。 雷藹明認為,從短期看,美國正處于緩慢復蘇的過程。美國的平均工資水平在近幾年沒有顯著提高,美國家庭的住房貸款仍處于去杠桿化即還貸的過程之中,與此同時,發放貸款的金融機構銀根也很緊。一直以來,美國經濟屬于自身消費驅動型,由于目前美國消費能力恢復緩慢,所以對經濟的刺激作用也就很有限。 他表示,中國企業若準備到美國并購投資,一定要意識到這點,因為相對而言,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國家資源更加豐富,消費力也在快速增長,但美國經濟的復蘇遠遠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好。 雷藹明特別強調,美國的整體失業率仍處于高位,特別是年輕人的失業情況更加嚴重。通常來說,外來投資者會被認為從當地人手中“搶”走資源,這將對未來的投資和并購產生阻力。所以,對任何潛在的投資者來說,對外溝通很重要。 “在并購之初,就要向市場傳遞一個明確信號,那就是中國企業的利益和美國社會的關注點是一致的,并購一旦完成,能夠增加就業機會或提升工資水平!彼f。 另外,發達國家的市場也更加“擁擠”。雷藹明解釋稱,歐美市場上,成熟的大公司更多,且這些大公司擁有共同的語言,相互之間聯系更加緊密,這里的競爭更加殘酷和激烈。發達市場相對新興市場,環境更加穩定,法制建設更加成熟,能為投資者提供更高的安全和穩定性,不過,在這樣的市場中,中國投資者更要學習怎么適應這些成型的制度,以期在投資中取得成功。發達市場的環境更加透明和成熟,中國企業應該適應這個環境,利用規則做事。 雷藹明表示,大選之年,美國兩黨的關注點或許更多地放在美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和就業創造問題上,而不是放在美國投資環境的改善上。所以從現在到11月末,投資環境等問題不會是政策制定者關注的重點。但是,中美之間有廣泛的、建設性的基礎,不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意識到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變得越來越舉足輕重,中國對美國經濟復蘇所起的重要作用,兩黨也都有共識。未來中國在美國的投資環境會更加改善。 雷藹明稱,在信息科技、生命科學、綠色能源等領域,美國在世界上都居于領先地位。尤其是能源方面,從2011年開始,美國已成為能源的凈出口國,所以,在能源服務、能源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最終的能源產品方面,中國公司都有投資機會。 而根據FTI咨詢集團近期對亞洲、中東和北美的800多名企業領導者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未來一年中,有45%的亞洲企業表示它們正在或有意在歐洲進行戰略并購,另外,有60%的中國內地受訪企業也表示將繼續在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英國等國開展業務。 “美國的商界非常關注中國海外投資的去向。由于金融市場比較低迷,美國公司自身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資產也積累了不少,他們也在尋找合適的海外投資機會。有的美國企業也在擔心市場上的并購價格會不會因更多中國企業更多地參與而被提高。全球市場也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崩滋@明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