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明山遠眺 |
這里曾經是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和南方七大游擊戰爭根據地之一;如今,它成為中國目前最富裕的革命老區之一。它就是浙江寧波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區。
四明山位于浙江省東部,山脈橫跨余姚、鄞州、奉化、嵊州、上虞五市區,呈東西向狹長形分布,總面積6665公頃,多低山丘陵,山峰起伏,崗巒層疊,海拔在600到900米之間。四明山林草茂密,山青水碧,各種鳥獸出沒其間,生態環境十分優越,被譽為天然“氧吧”,有第二廬山之稱。
從杭州灣跨海大橋南端下高速,轉省道,再驅車30余公里,即抵達當年四明山根據地的首府余姚市梁弄鎮,這個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古鎮,是當年中共浙東區委、浙東行政公署、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等黨政軍首腦機關的所在地,素有“浙東小延安”之稱。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梁弄坎頭村的中共浙東區委舊址,這是一幢坐東朝西、傳統風格的木結構老式樓房,館內陳列著土炮、獵槍以及從敵人手中繳獲的步槍、機槍等革命文物600余件。墻上還清晰可見新四軍戰士手繪的戰斗壁畫,顯示出在烽火歲月里革命戰士那種樂觀豪邁不屈的氣概。
現年82歲、當年新四軍浙東縱隊余姚大隊老戰士張?嫡f,當年我們從杭州灣南岸登陸進入三北地區后,當地老百姓開始不了解我們這支隊伍,躲著我們,我們就主動為老百姓挑水、掃地、做好事,那一年夏天,剛好遇到旱災,村里吃水用水緊張,我們戰士就到幾公里外的山腳下去找水源,給老百姓解決了大難題。我們駐地的一個保長,為了“討好”部隊,從村民家里抓來雞、鴨等家禽,說是要“慰勞長官”,被我們大隊指導員狠狠批了一通,并責令其將雞鴨一只不少都要如數還給村民。在我們行動影響下,老百姓終于認識到,新四軍是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是人民的子弟兵。
寧波新四軍研究會王泰棟說,1941年1月皖南事變之后,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對新四軍在華中作戰的戰略部署作了新的安排,明確指出:“關于浙東方面,即滬杭甬三角地區,我們力量素來薄弱,總指揮部應增辟這一戰略基地!
“這里所指滬杭甬三角地區就是后來四明山浙東敵后抗日根據地!蓖跆澱f,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關于開辟滬杭甬三角地區的決定,江南區黨委書記和新四軍六師師長譚震林同志即指示浦東工委派遣900人武裝南渡杭州灣,與浙東地方黨組織的四支武裝500多人結合起來,不久在蘇北的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及一師又分派了三百多位黨、軍、政、財、文等重要干部南渡浙東,開創了四明山浙東敵后抗日根據地,并成為全國十九塊解放區之一。
張?嫡f,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新四軍進入三北和四明山后,先后打響了相公殿、姚北登州街、橫河、臨山等一系列打擊日偽軍的戰斗,打出了新四軍的威名。在四年多的時間里,浙東軍民并肩戰斗收復南匯、上虞兩座縣城,攻克敵偽大小據點110余個,解放同胞400余萬,收復國土3萬平方公里,我們的抗日武裝也從最初的900多人發展到抗戰勝利時的15000余人。解放戰爭時期,四明山是江南七大游擊區之一?箲饎倮,為實現全國和平,新四軍浙東縱隊于1945年9月底奉命北撤,只留極少數骨干堅持浙東地區的斗爭。在華中局指示下,浙東工委和四明山工委領導四明山地區革命武裝和人民群眾與敵人開展了100余次大小戰斗和反清剿的艱苦斗爭,恢復了根據地,并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浙東第二游擊縱隊,下轄金蕭、會稽、臺屬、四明、路南和浙東主力共6個支隊,統一指揮浙東地區的解放戰爭。在蔣介石老家奉化的后方堅持斗爭,成為蔣介石心頭的一把利劍,牽制了部分國民黨軍隊的力量,為全國的解放戰爭勝利立下了功勞。
四明山鎮黨委書記高權說,近年來,隨著紅色旅游逐年升溫,如今四明山老區平均每天接待前來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游客近5000人次。同時,當地以紅色旅游為龍頭,因地制宜開發休閑游、生態游等多種旅游項目,有效地帶動了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
享有“浙東紅村”之稱的梁弄鎮橫坎頭村昔日曾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山區小村,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如今,一條以“中國紅村”橫坎頭村為中心,浙東區黨委舊址、浙東行政公署舊址、浙東游擊縱隊司令部舊址和四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等景點組成的紅色旅游黃金線日漸火爆。同時,借助紅色旅游的龍頭效應,橫坎頭村因地制宜地開發休閑游、生態游、商務游等多種旅游項目,并向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大城市大力推介,吸引游客紛紛前來。
“橫坎頭村從來沒這么熱鬧過!睓M坎頭村村民黃文在當地經營著一家農家樂,他告訴記者,每逢雙休日或節假日,游客從四面八方趕來,汽車把上山的路堵得水泄不通,飯店、農家樂更是生意火爆,連農戶家中自制的烤芋艿也被搶購一空。
橫坎頭村黨委書記張志燦介紹說,2011年,橫坎頭村的紅色旅游接待人數達12萬余人次,僅半山櫻桃園就接待游客3.5萬人次,收入近50萬元,全年全村實現三產總收入1180萬元。
不僅在梁弄鎮,老區的另一個大鎮四明山鎮的農家樂經營戶也已達58戶,還有多家避暑山莊和度假村,總床位達1200張,餐位3500個,文化生態旅游從業人員530多人。據當地人介紹,夏季高峰的時候,不預定就上山來的話基本是沒有房間的,常常爆滿。
“四明山鎮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彼拿魃芥傸h委書記高權說,老區人民把“紅色之旅”和“綠色之旅”有機結合,構建了一條“老區黃金旅游線”,賦予了老區旅游產業新的活力,旅游產業已逐漸成為老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近年來,余姚市先后建成了四明山國家森林公園、丹山赤水風景區、四明山地質公園、四明湖和牟山湖風景區等主題規模景區以及覆蓋全市的鄉村旅游網絡!庇嘁κ新糜尉志珠L成立海說,為充分利用好山、好水、好景,我們精心策劃各類參與性的農事活動,游客盡享農家野趣。如在丹山赤水景區推出二人摔跤、四明內家拳、四明古樂等四明山傳統民俗表演,游客可以嘗試挑戰打草鞋、編竹器、磨豆漿等傳統農活。在牟山湖和大隱芝林村,游客可以休閑垂釣、捉蟹、燒烤,充分享受“看湖景、抓螃蟹、品湖鮮”的樂趣。
此外,大山村、梨洲村、五桂村、仰天湖等地擁有多個農家菜館,“烤芋艿”、“櫻花糕”、“南瓜餅”等農家特色小吃和農家菜十分誘人,市民和游客在飽覽山鄉美景之余,還能品嘗到原汁原味的山珍美食。
成立海說,作為寧波首家省級地質公園的四明山地質公園,以其特有的地質風貌和自然奇觀、生動直觀的4D影片、陳列豐富的地質博物館深受游客歡迎。九龍灣生態農莊內新建了富有麗江元素、歐洲小鎮風格的碉樓,游客可以放松身心,在那里品酒、喝茶。四明山國家森林公園除了將開展登高山單騎、觀鵓鴣巖瀑布、采野生獼猴桃等極富生態感覺的旅游活動外,還推出“一棵樹木”認養活動,游客可以認養景區內的任一樹木!按送,我們還將獨特的紅色資源與豐富的綠色休閑度假資源融合在一起,成為紅色旅游的重點支撐點之一!背闪⒑Uf,我們充分利用四明山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浙東行政公署舊址、抗日軍政干校舊址等四明山紅色景點,提供紅色經典影片展播、聆聽革命故事等紅色體驗,讓游客親身感受當年新四軍的工作、戰斗、生活和勞動場景,了解革命歷史,體驗革命之路。
在梁弄鎮上記者看到,兩邊商鋪林立,其熱鬧不亞于城區。在一幢幢造型別致的農居旁,停放著各種式樣的轎車,記者發現有許多車子都是外地牌照,江蘇、山東、上海、江西等,各個省區市都有!斑@些都是梁弄燈具在外地經銷大戶的汽車!绷号傸h委副書記黃桂樹解釋說,梁弄是著名的燈具之鄉,全鎮有400多家燈具企業(主要生產戶外燈具),在全國20余個省市區設有1400多家燈具門市部,F梁弄每年可產戶外燈具8000余萬套,占全國同行產量的1/3.“如今梁弄農民50%以上住上了樓房、別墅,年人均收入達1.2萬元,在全國19個根據地老區中堪稱‘首富’!
“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是浙江省最為重要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秉S桂樹說,近年來我們充分利用梁弄紅色資源優勢,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精神內涵,推出了吃一頓紅色飯、唱一首紅色歌、走一趟紅色路、讀一本紅色書、聽一堂紅色課等“五個”活動,梁弄紅色經典旅游路線的影響越來越大,2012年以來,到梁弄革命舊址旅游和接受革命傳統的人數已達50萬人次。2011年,我們還在梁弄舉辦全國19個根據地峰會論壇,讓紅色文化更好地深入人心,代代相傳。
城鄉一盤棋 決勝在老區
在余姚四明山采訪,記者欣喜地發現,一向在余姚被作為經濟考核重中之重的工業發展指標,在四明山、梁弄、大嵐、鹿亭等四明山革命老區鄉鎮已被全面取消,20分的工業經濟指標被轉移到生態高效農業、鄉村休閑旅游業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新考核體系還增加了花木產業轉型升級等指標。
與此同時,余姚近年來還加大對山區道路、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推進山區農村道路硬化、溪道凈化、村莊綠化,使山區農民清潔飲用水率、農村醫療服務社區覆蓋率、城鄉公交客運通達率等均達到100%。
“老區的富民,應該是一種有質量的富裕!庇嘁κ形瘯浢攴歼@樣告訴記者。
余姚城市經濟發達,居民收入富足,但四明山、梁弄等革命老區還相對落后。這些欠發達區域面積達461平方公里,占余姚市域總面積的30.7%,戶籍人口10.3萬,占余姚全市總人口的12.4%。
城鄉統籌像“一盤棋”,在城市經濟發達的余姚,這盤棋的“決勝子”就該落在革命老區的共同富裕上;菝窀幻,他們不能缺席,這些為新中國建立功勛的欠發達地區農民,一個也不能少。這是余姚市委書記毛宏芳就任以來一直秉持的理念。
“要富民,先要保障充分就業!泵攴妓懔斯P經濟賬,余姚活躍著50萬外來人口,如果農村富余勞動力能夠取代其中10%的崗位,意味著老區農民可增收15億元。
去年6月,一項“樂業增收計劃”在余姚老區全速推進。其主要內容為為著力抓好“十個一”:建立一個城鄉居民就業創業情況數據庫;開發新增一批就業崗位;搭好一個信息平臺全方位整合資源實現信息共享;組織一批公共職業技能和創業培訓;探索建立一批勞務協作組織;推出一批創業扶持指導項目;開展一批就業推介招聘活動;健全一個就業創業服體系。
“手頭有了存款,心里也踏實!”余姚梁弄鎮汪巷村63歲的農民汪后丁去年就業了,他在家附近的天綠水果合作社里剪枝、施肥,每天有70元的收入,日子眼看富裕起來,不時有“小錢”存進了銀行。而在人口不過一萬的四明山鎮,去年農民存款已達2億元。
“像我這么一大把年紀,沒什么學歷,多虧了‘城鄉居民樂業增收計劃’給我免費上課、培訓、介紹工作!崩贤艉痛謇镌S多就業的農民一樣,越活越有成就感。
老區農民增收,離不開特色產業。近年來,四明山上花木銷售火爆異常,僅櫻楓花木專業合作社就帶動3600多戶農民增收,銷售額突破2億元。革命老區梁弄鎮還做起紅色旅游的文章。該鎮橫坎頭村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浙東區委和行政公署所在地,鎮村干部借此推介“紅色之旅”,2011年全村接待游客10萬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近萬元。目前,生態高效農業、鄉村休閑旅游等產業,在四明山區各鄉鎮風生水起。

四明山物產豐富,尤以特產余姚瀑布茶最為著名。
余姚瀑布茶又稱余姚仙茗、香茗,為浙江省的歷史名茶,產于余姚四明山區的道士山。唐代陸羽所著《茶經》記載,余姚用大茶樹芽葉制成茶葉,品質特優,稱之仙茗。據宋《嘉泰會稽山志》(1201~1204年)載:“會稽茶唯臥龍與日鑄相亞,其次余姚之化安瀑布茶!庇嘁ζ俨疾枋籍a于漢,盛產于唐,因茶樹根植于山上香灰土中,吸瀑布水氣,制成的茶葉色如翡翠,香高形美,品質特優。
余姚瀑布茶在宋代已非常有名。明代黃宗羲在《詠余姚瀑布茶》詩中贊道:“檐溜松風方掃盡,輕陰正是采茶無,相邀直上孤峰頂,出市都爭谷雨前。兩筥東西分梗葉,一燈兒女共團圓,炒青已到更闌后,猶試新分瀑布泉!
古老的瀑布茶一度失傳。1979年余姚有關部門組織力量,對這一絕跡已久的歷史名茶進行試制,終于獲得成功,并在浙江省名茶評比會上榮獲一類名茶稱號。
圖為四明山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