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全國兩會上來自銀行業的人大代表超過30位,政協委員29位,囊括了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多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部分城商行。初步測算,這些銀行界高管掌控了超過70萬億元的銀行業總資產。會議間隙,證券時報記者采訪了幾位銀行掌門人,聽他們熱議利率市場化進程,剖析城鎮化機遇,建言影子銀行監管,把脈金融政策對經濟大勢的影響。
目前正處年報披露期,從上市銀行陸續公布的業績預報來看,增長質量有喜有憂,尤其是凈利潤增速下滑態勢日趨明顯。隨著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推進,銀行股業績拐點是否已經到來?證券時報記者就此采訪銀行業代表委員,他們對于“拐點”的說法持不同意見,但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挑戰則普遍持樂觀態度。
肖鋼:銀行利潤增長存在壓力
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利潤增長確實存在壓力,但一些新業務的增長能加以彌補。對市場傳聞中國銀行要在前海建立南方總部一事,肖鋼否認了該計劃,但表示有考慮在前海設立分支機構。
證券時報記者:銀行業業績增長拐點可能出現在什么時候?
肖鋼:這個拐點要看怎么理解。從利潤指標來看,確實有一些壓力。不光在今年,我們從去年前年就開始感覺到了利潤的壓力。分析起來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利率市場化了,銀行凈息差有收窄的壓力。不過中行的凈息差還是有所改善的。二是非利息收費收入減少了,一些收費項目的費率下調對我們會有影響。不過,雖然單筆收費的價格有所下降,但我們的業務總量是增加的,能夠彌補一部分。另外,我們還在開辟新的業務?偟膩砜,銀行利潤增長面臨壓力,增長幅度放緩是肯定的,不會再像前幾年那么快速地增長了,但還會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
證券時報記者:未來有哪些業務將成為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
肖鋼:有很多。比如,從中行來講,傳統業務中的結算業務、托管業務就是很大一塊。以國際結算為例,中行一直做得較多,帶來了大量非利息收入。近兩年隨著跨境人民幣結算量越來越大,我們又從中獲得了新的收益。
證券時報記者:中行采取了哪些措施控制不良貸款余額上升?
肖鋼:這幾年中行一直在控制不良貸款,比如控制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抓緊處置不良貸款等。對于一些在多家銀行都有貸款的企業,我們建立了由份額較大的銀行牽頭的債權人委員會,和企業一起協商分期分批償還計劃。
對于房地產開發貸款、地方融資平臺,中行控制得比較嚴格,尤其是在增量上。對于存量貸款,中行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化解,緩解不良貸款的問題。最近幾年中行的不良貸款率維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突然出現大幅反彈的可能性不大。
證券時報記者:中行會在前海設南方總部嗎?
肖鋼:現在我們正在研究前海的政策,目前沒有考慮設南方總部,但考慮去設一個分支機構。
董文標:銀行股估值仍然偏低
全國政協委員、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日前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銀行股估值仍然偏低,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影響沒有那么大,總的來說,對銀行業是件好事。
證券時報記者:現階段怎么看待銀行股的投資?
董文標:總體看來,銀行股估值是偏低的。這和中國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有直接關系。我一直認為,中國資本市場沒有培養出一批機構投資者。如果中國有200家機構投資者,并且每家有1000億~2000億元的規模,那么,中國的資本市場是不會跟中國經濟背道而馳、逆向動作的。
證券時報記者:利率市場化對銀行業的影響怎樣?
董文標:利率市場化是個漸進過程,不是中央下個文件就能實現利率市場化。其實利率市場化的進度已經完成了不少,現在貸款利率放開到可上浮4倍,存款方面也在逐漸放開,再加上很多理財產品的出現,已經讓個人的金融資產多樣化了。
很多人認為,利率市場化后銀行的利率水平會下降,但我覺得不是這樣。因為利率市場化之后,其他的金融產品會更多,銀行在這個時候會創造出更多的收入機會。
證券時報記者:怎么看待社會直接融資增加、金融脫媒的趨勢對商業銀行形成的沖擊?
董文標:現在都在講金融脫媒現象,但我認為,在中國,近十年內金融完全脫媒是不可能的。因為整個金融業有120萬億元資產,其中90%以上都是商業銀行資產,怎么能脫媒呢?如今資本市場的規模還沒有成長起來,保險、信托的份額也很少,商業銀行地位非常牢固。
現在,銀行業面臨的不是金融脫媒的問題,而是經濟發展應該給銀行業減負的問題。銀行業自身不應該把所有業務都包攬起來,而是要讓資本市場、其他金融機構多分擔一些,為銀行減負、減壓。要想辦法把資本市場辦好,這對銀行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證券時報記者:民生銀行未來3~5年的規劃是什么?
董文標:
2007~2012年,是民生銀行的1.0版,事業部改革、辦特色銀行、分行轉型都是在這個階段進行的。從今年開始,我們要推行2.0版,叫做“標準版”,即在銀行推行標準化生產。這次轉型基本上完成后,民生銀行將從手工業作坊邁入工場化大生產,成為特色銀行和效率銀行。我希望未來用5年時間讓民生銀行列入中國銀行業的第一梯隊。
馬蔚華:業績拐點不會突然到來
全國政協委員、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表示,銀行業績增長放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銀行股業績拐點不會突然到來。
證券時報記者:招商銀行從兩次轉型中獲益良多,現在有第三次轉型的提法嗎?
馬蔚華:現在還沒有想三次轉型。
證券時報記者:移動金融對銀行而言意味著什么?如何把握戰略機遇?
馬蔚華:移動金融將來肯定是一個方向。招商銀行的相關業務很久前就推出了。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在銀行業的運用,已經不僅僅是網上銀行的概念。比爾·蓋茨在十幾年前就說過,傳統銀行在互聯網時代如果不改變,會成為21世紀滅絕的恐龍。
證券時報記者:第三方支付行業的興起對銀行的沖擊如何?
馬蔚華:第三方支付是會讓老百姓生活變得越來越好的事情。平時,大量簡單的支付都通過第三方支付來辦理,要比都通過銀行支付好。老百姓將銀行支付轉移到第三方支付,是社會分工細化的表現。有需求就會出現分工細化,而且現在的技術也支持這樣的細化,所以第三方支付完全是一種社會分工。對銀行而言,雖然是有一些脫媒的挑戰,但更多的還是合作。
證券時報記者:3月份發布的年報中,銀行股業績增長數據有喜有憂,銀行業業績會不會迎來拐點?
馬蔚華:銀行的發展主要受外部條件、大需求變化的影響。在金融脫媒的趨勢下,今后信貸的需求可能沒有過去那么多了,但是其他業務還可以發展,比如一些非銀行業務。利率市場化會影響銀行原來的利差,再加上商業銀行成本在增加,銀行肯定要面對這些不利因素,但這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每家銀行都有自己的增長規律和發展過程,行業拐點不會在某一年突然發生。
楊凱生:地方平臺貸款風險可控
全國政協委員、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日前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工商銀行前些年對各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所發放的貸款,不良率低于整體貸款的平均不良率。
他還透露,工行將秉持新設機構與收購兼并相結合的原則發展海外市場。
證券時報記者:您如何看待地方融資平臺風險?
楊凱生:我認為中國目前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是完全可控的。拿工商銀行前些年對各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所發放的貸款來看,我們的不良率是很低的,低于整體貸款的平均不良率。給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放的貸款項目本身產生的現金流,債務覆蓋程度超過了98%。換句話說,它不需要政府用財政收入來償還,這就沒有風險了。從我們的體會來看,政府融資平臺的風險目前是完全可控的。
證券時報記者:工商銀行今年的海外發展計劃怎樣?
楊凱生:工商銀行這幾年國際化的步伐走得很快,在海外直接和間接設置的機構達60多個。工商銀行設置海外機構秉持的原則:第一要風險可控;第二要跟隨和引領中國的企業走出去,要有自己的客戶;第三是自己設立機構和適當地收購兼并相結合。
我不太贊成有人說工商銀行海外擴張速度很快,因為我們并不是簡單地進行規模擴張,我們是一步步在往前走。
陳元:國開行今年沒有大的海外并購計劃
兩會期間,國開行董事長陳元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開行今年并沒有大的海外并購計劃。
證券時報記者:國開行目前有沒有進軍海外房地產市場的計劃?
陳元:沒有。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有沒有海外并購計劃?
陳元:沒有大的海外并購計劃,只有一些海外中資企業的貸款。
證券時報記者:這些貸款額度大概是多少?
陳元:那都是很小的,大概3億、5億美元的額度。
證券時報記者:怎么看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風險?
陳元:我們也正在研究這個問題,但還沒有最后的結論。
證券時報記者: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什么?
陳元:主要是降低風險。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會有增量嗎?
陳元:計劃是保持穩定。
證券時報記者:外匯管理局的委托貸款也是和國開行合作的,目前有哪些合作項目?
陳元:項目還沒有真正開展,還在醞釀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