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青藏高原山水園林型城市
|
訪互助土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師存武
|
|
2013-06-26 作者:記者 呂雪莉 張曦/互助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緊緊圍繞‘具有地域民族特色、高原田園風光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度假名城’的城市定位,堅定不移地實施‘東進、南擴、西控、北調、中優’城市發展戰略,努力建設品位高、個性特、形象美的旅游休閑型、山水園林型、生態宜居型城市!被ブ磷遄灾慰h縣委書記師存武說。 互助縣地處祁連山南麓,黃河上游一級支流湟水河北岸,是我國惟一的土族自治縣。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風光秀美,民風淳樸,深邃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歷史積淀加上獨特優越的自然人文環境,使這里有“中國土族之鄉”、“彩虹飛落的地方”、“中國青稞酒之源”等美譽。 據文獻資料記載,“互助”縣名的由來,是取此地居住的各民族之間要“互助友愛”之寓意。既有傳統儒家文化的精妙獨到的含義,更蘊含了我國近現代仁人志士渴望中華民族“互助友愛、團結進步”的民主進步思想。 互助縣位于青海省省會西寧市東北方向大約30公里。師存武說,圍繞青海省打造東部城市群和城鄉一體化戰略部署,互助縣提出了“455”戰略,以推動互助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充分發揮西寧的輻射帶動作用,主動向南發展,和省會融為一體。到2015年,力爭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城鎮化水平達到40%以上。 師存武介紹,“4”是指“大、特、新、優”四個方面。大:以大企業、大項目、大招商為抓手,培育發展的新動力;特:以特色種養業、旅游業等特色經濟為抓手,創新發展新模式;新:以新園區、新城區、新農村建設為抓手,構建發展新平臺;優:以優化發展環境、體制機制、人才隊伍為抓手,營造發展新氛圍。 “55”是指做到“五個突破”,實現“五個翻番”。努力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推進城鎮化建設、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改善和提高群眾幸福指數五個方面實現新突破,力求在“十二五”末,全縣生產總值、財政一般收入、固定資產投資、農民人均純收入以及城市建成區面積五項指標實現翻番。 圍繞上述目標,要做好“山、水、綠”三篇文章,打造“三川相依、三水相連”的山水園林型城市,未來城市水面要達到100平方公里。把城市建設和生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構建“城在山中環抱、市在林中建造、水在城中環繞”的特色景觀。同時,抓好城區的改造,打造最具特色的城市,重點放在城中村的改造上。 今后城市發展中要在規劃品位上求“高”,依托臨近省會城市的區位優勢、便利的交通優勢、有山有水的資源優勢和深厚的民俗文化、青稞酒文化、宗教文化底蘊,高起點做好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城市形象設計規劃。 在城市個性上求“特”,注重深化地域民族文化特色與城市建設、旅游開發相結合的研究,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嚴格控制好建筑物風格風貌和色彩搭配,增強公共建筑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時代性,精心設計策劃城市節點景觀小品建設,打造威遠古鎮的城市個性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品牌。 在城市形象上求“美”,依托“三山鼎立、三水橫穿”的自然條件和周邊優美的田園林地,加強城市綠地水系和城市景觀建設,促進生態保護、立體林業、觀光農業的發展,打造具有田園風光的高原旅游度假名城,促進城市建設向“宜游、宜商、宜居”發展。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