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前段時間因國內銀行業“錢緊”問題所引發的恐慌,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第三屆全球智庫峰會”上發言時指出,世界經濟誤讀了中國經濟,中國經濟仍有增長空間。 李稻葵認為,中國經濟并非像有些機構解讀的那樣出了大問題。首先,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主要國家都在擴大政府債務,中國經濟只是順勢而為;其次,中國經濟當前的增長點非常明晰,主要是城市建設、地下管網等“準公共產品”;最后,中國銀行業雖然出了一些問題,但是銀行系統整體是健康的,只是需要盡快啟動改革解決銀行資金空轉問題,并為地方財政找到更可靠的稅源,同時為民營經濟松綁。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認為,我們應該吸取其他國家在發展金融服務業和實體經濟方面的經驗教訓,減少追求“賺快錢”和“暴利”,將資金更多地引向長期價值投資,服務于實體經濟轉型。 張燕生指出,金融可以從資金、技術、訂單、人才和規范五方面為企業服務。比如金融可以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為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服務、為創造自主品牌、自主渠道、自主全球售后和維修體系服務,同時金融也能為企業的治理和經濟社會的秩序和規范服務。這其中的核心問題是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方面要吸取他國的教訓,避免產生泡沫。如,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奧巴馬曾有一個演講,叫“巖上之屋”,意思是說美國經濟大廈再也不能夠建筑在金融和房地產的沙灘上,而要回歸實體經濟的“堅實之巖”上。 張燕生認為,目前,政府應該創造一種環境和渠道,讓大家不要總想著掙快錢,或是追逐暴利,而是應當追求長期價值投資!板X哪怕掙少點、慢點也要長遠點,為實體經濟服務投資,尤其為實體經濟轉型服務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