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葛蘭素史克的商業賄賂案后,又一家跨國藥企在華陷入“行賄門”。近日,代號為“培根”的爆料人舉報世界醫藥巨頭法國賽諾菲公司,向79家醫院的503位醫生,借“研究經費”名義,支付約169萬元的費用,引起輿論強烈關注。
賽諾菲對此表示,新藥上市后的臨床監測試驗在全球被普遍采用,給醫生支付勞動報酬屬于正常范圍。多數博友認為,賽諾菲事件暴露出我國醫藥領域的制度漏洞,應該明確界定商業賄賂的表現形式、當事人主體,為法律懲處賄賂行為厘清界線,全方位預防醫藥領域商業賄賂,同時要加大對行賄受賄查處力度。
變相回扣花樣百出
賽諾菲“行賄門”到底屬于研究經費范疇還是商業賄賂“回扣”,引來爭議。多數博友認為,所謂“研究經費”實質上就是“回扣”的漂白。
業內人士稱,醫藥界收受變相回扣的情況已是行業積弊。以賽諾菲所說的“上市后臨床監測”為例,如果參與臨床試驗的醫生根本沒有履行所謂病例觀察研究的職責,只是“填單子、報名額”,就涉嫌變相收受回扣。
博友“xi”指出,藥品回扣分配比例大約為,醫生30%-35%,藥房人員1%-3%。藥房庫房人員、財務回款人員都有,但比例不高。院領導、藥房領導則另行計算。
制度漏洞導致違規
多數博友認為,賽諾菲事件暴露出我國醫藥領域的制度漏洞,比如商業賄賂定性不夠明確,藥品定價體系不夠完善。
博友“盛世危嚴”表示,醫藥腐敗是制度漏洞,不是個人可以左右的。應該明確界定商業賄賂的表現形式、當事人主體,為法律懲處賄賂行為厘清界線,多角度、全方位預防醫藥領域商業賄賂。
另有博友認為,藥價高昂,腐敗頻發,是中國藥品定價體系的問題。博友“天之涯海之角”就認為,藥品定價虛高是賄賂存在的根本原因。
博友“精神科醫生思佳”則表示,導致藥價虛高、醫生收受藥品回扣泛濫成災的制度根源,是藥品集中招標、藥品加價率管制、禁止醫療機構“二次議價”等違背市場規則的政策。
醫藥監管亟待加強
多數博友認為,根除醫療流通領域腐敗亟待完善頂層設計,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博友“湯米宋米湯”表示,“醫藥分離制度是現有環境下降低醫藥腐敗風險的最好方法!辈┯选叭A西無級磚家”認為,醫院應直接向制藥公司訂購藥品,不但降低了中間流通環節增加的價格,充分讓患者受益,還可以避免腐敗。
博友“飛星華舞dragon”認為,醫藥應該是統一監管,統一調配,實行全國性的統購統銷,只有這樣才能堵住賄賂與腐敗。
敬請關注經濟參考報法人微博,參與微話題討論,@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