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誠信國際26日發布我國80家國內商業銀行的主動評級。這是自2004年來,該信用評級機構第10次發布對國內主要商業銀行的主動評級,也是涵蓋銀行主體個數最多、范圍最廣的一次。
受評銀行為于2013年9月前已在銀行間市場公開發行債券的商業銀行,包括5家國有銀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4家外資法人銀行,51家城市商業銀行和8家農村商業銀行。中誠信國際的評級資料皆來源于各家銀行公開披露的年報或其他公開信息,以及監管機構披露的信息。中誠信國際金融機構部評級總監黃燦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本次主動評級發布,為市場參與者提供一個相對完整的我國商業銀行信用評級序列,為投資者了解中國銀行業信用狀況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參照!
中誠信國際的銀行信用評級包括個體財務實力評級1、綜合財務實力評級2和債項評級?傮w來看,公開發債銀行個體財務實力級別大致以AAi–為軸呈正態分布,AAAi及Ai–以下暫無?紤]外部支持后,銀行綜合財務實力級別普遍得到提升,其中級別提升1個子級的銀行最多,為45家;提升2個子級的銀行24家;提升3個子級以上的銀行3家;8家銀行未獲得外部支持級別提升。
中誠信國際對2014年中國銀行業信用基本面的展望為“穩定”。中誠信國際認為,隨著改革的推進、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中期將有效改善金融資源配置失衡的狀況,但對銀行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銀行杠桿大幅上升且風險隱性化,去杠桿化調整需要監管部門在理念上實現突破,在金融創新和監管套利之間尋求平衡;中國銀行業差異化經營成效有所顯現,金融改革將持續推動這一進程。
中誠信國際認為,利率市場化提速使銀行息差受到壓縮,銀行盈利增速放緩;由于宏觀經濟波動增速下滑,銀行不良貸款持續反彈,但銀行仍有充足的撥備和較強的盈利能力來應對和消化不良,整體資產質量風險可控;資產證券化有助于緩解銀行資本壓力,新型資本工具的引入進一步拓寬了資本補充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