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下稱《規劃》 ,其中,作為實現城鎮化重要保障的成本分擔機制引發了高度關注。加上“允許地方政府在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項目中發行專項市政債券融資”一事已經被列入2014年財政政策中,故而,2014年被業內解讀為可能是市政債“放行”的元年。
在財政收入增速低緩而支出壓力較大的背景下,開發市政債這一融資渠道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但是專家也表示,市政債也需控制規模,防控風險。此外,盡管其有潛力可挖,但市政債發行過多可能會導致市場投資的“擠出效應”,應權衡利弊適度發行。而要獲得民眾認可,更要保證投資的合理性和適度的收益率。
市政債放行可期
由于新一屆政府曾表示城鎮化將避免重走老路,《規劃》的內容備受矚目!兑巹潯芬笄袑嵓訌妼Τ擎偦ぷ鞯闹笇,著重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等問題,推進城鎮化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兑巹潯诽岢,要建立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根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類,明確成本承擔主體和支出責任。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規劃》發布了構建實現“市民化”的成本分擔機制,這被業內解讀為是對“市政債”放行的信號。
毫無疑問,城鎮化需要巨大資金投入。據國家開發銀行預計,未來3年我國城鎮化投融資資金需求量將達25萬億元。面對如此巨大的資金需求,如果不創新融資機制恐怕難以承受。另一方面,目前財政收入增速已經遠離了高增長期。官方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財政收入僅僅增長10.1%。這對尋求融資新途徑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
貴州省政府參事、貴州省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曉登認為,按照《規劃》,未來城鎮化的資金來源將有三個主要途徑。首先,在財政轉移支付方面;其次,將培育地方主體稅種,增強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第三,城市的建設需要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因此目前很多城市的地方負債都比較重,未來如何規范地方發債是一大亮點。
山東大學財政系主任李華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從居民的儲蓄量來看,市政債是有潛力可挖的。目前地方債務堪憂,財政難以獨自支撐城鎮化建設,更增加了這種迫切性。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8月份,中國居民儲蓄余額已突破43萬億元。中國也是目前全球儲蓄率最高的國家,居民儲蓄率一度超過50%,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需警惕擠出效應
“市政債的發行要評估償債能力,不能盲目濫發,要在發債過程中控制規模。否則依然會有債務風險。此外,潛力和實際的結果是有差距的。只有過程透明,民眾才愿意把錢拿出來投資市政債!崩钊A說。
針對這一疑問,《規劃》提出,要建立規范透明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在完善法律法規和健全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基礎上,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和評級制度。
與此同時,李華強調,需要注意市政債的“擠出效應”。如果投資者的錢投入市政債,那原先準備用于市場投資的份額就可能被占用,會降低民間投資活力。此外,能否購買市政債要看民眾對投資收益的預期,如果沒有比市場常規投資渠道更明顯的收益或安全優勢,百姓未必愿意將個人收入轉至政府投資來使用。
“要保障收益率和投資者的信任,就要更有效地使用資金,保障資金有合理的投資方向,對投資者負責。這需要市政債資金的使用者更加懂得市場化的資金運作規律!崩钊A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