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家統計局發布了6月份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51%的數字,單月上升0.2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箭頭向上,表明我國制造業繼續保持平穩向好的態勢。那么,這半年來,中國經濟運行的總體狀況如何?在近期一系列的定向調控和多項扶持措施下,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勢又將如何?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約評論員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著名財經評論員劉戈共同評論。
6月首個經濟數據新鮮出爐,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穩中有升,中國經濟半年報釋放哪些新氣象,疏通金融血脈,支持實體經濟,未來經濟大船如何穩中前行?
今天,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新出口訂單指數在最近兩個月持續回升,6月份回升到50%以上,達到50.3%。訂單指數是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上升的“加速器”,6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1%,連續4個月回升。特別是最近兩個月逆季節走勢上揚。這表明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進一步增強。
蔡進(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連續4個月的這種回升,而且都是在50%以上,說明中國經濟從增長速度上來看,保持著一個適度的平穩的這么一個增長區間是沒有問題的。
制造業PMI是國際通行的宏觀經濟重要先行指標之一。通常以50%為臨界點,高于50%反映制造業經濟擴張,低于50%則反映制造業經濟收縮。
張燕生:目前是轉型的關鍵時期 苦練內功最重要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我想主要的因素還就是我們講的這個結構的變化,體制的變化,就是我們講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所帶來的一些變化。
從外貿數據來看,我們知道一到五月份的進口的數據都是不好的,出口和進口的數據也都是一到五月份都是負增長的。但實際上,我們把出口和外貿的增長下行的這些宏觀數據打開,看看它背后是什么?我們就能看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新變化,結構新的變化。我們會發現一到五月份,一般貿易的出口的增長,實際上我個人的估計能夠保持在8或者8以上的增長。這里頭可能帶來結構性的變化,就是加工貿易的出口增長是負增長,這已經是連續的負增長,出口下行背后,包括著貿易方式的變化,也包含著民營企業增長在同樣的外需環境下是比較強勁的。而且我們可以看到高新、機電和傳統的出口產品在去年一直到今年上半年,也就是七大門類的傳統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很多的產品出口增長還是保持著較強勁的勢頭。那么它是由于在當前的國內環境中間,我們傳統的出口部門,我們叫早受打擊,早受苦,早調整,早見效。這也就意味著在我們經濟下行、出口下行的背后,我們結構的變化和內升性出口增長因素的變化。
我想關鍵詞在整個國際和國內的經濟應當講還都是一個轉型的關鍵時候,我覺得對我們來講,無論是地方,還是企業,還是個人,在這個時候,我覺得苦練內功是最重要,也就是結構性變化。
劉戈:透過PMI指數可以確認 中國經濟企穩的跡象非常明顯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世界杯的確對于比如像義烏這樣的地方的小商品,可能有一定的帶動作用,但是總體來說,中國經濟的體量這么大,顯然不是一個世界杯能夠帶起來的。
實際上我們從數字上來看,我注意到一個PMI里面有一個新訂單的指數,這個指數是52.8%,這個數字應該已經高出PMI的綜合數值。也就是說,對于那一些企業里,在通常情況下,是主管生產的副廠長去填這個單子的,在填這個調查表的時候,他心中有數,也就是說對于下一個季度的訂單又增多了。那么這個可能對于大部分這一些中國企業來說,它不是說由于世界杯帶來的,而是整體上來說,一方面就是國際世界上總體的需求轉暖,另外一方面是國內市場上,由于連續幾個月的經濟的一步一步的回升,所以訂單也進一步的增多。
從這些方面來講的話,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它的信心是增強。如果說在前兩個月,各個機構對于整個經濟的看法,還有一定分歧的話,那么這一個月,包括統計局的PMI,包括匯豐銀行的PMI,它的指向都比較清晰,而且是一致的。所以大家對于企穩的看法,是比較一致的。關鍵詞還是企穩,就是從趨勢上來看,雖然這幾個月,每次PMI指數只增加了一點,但是這個趨勢一直在往上走。所以大家現在基本上確認,中國經濟的企穩是非常明顯了。
劉戈:促改革是重點 目前實施效果已經開始顯現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上半年我統計了一下,國務院常務會議一共開了18次,這里面包括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內容。就說促改革這一項,就有14次會議和促改革相關,包括財稅、金融方面的改革,包括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的,包括市場化方面的,雖然它的時間不是那么長,幾個月的時間,但是效果已經顯現出來了。
最近一、兩年也已經開始進行了一些改革,現在也開始逐漸見效。有一些很細微的這樣的動作,比如說海關,他推行的拇指化通關,那原來可能進口的一個單子,原來有統計需要十五個小時,現在三個小時就可以了。出口原來是需要一個多小時,現在二十分鐘就可以了。那么是整體這樣的一種效率的提高。我們從改革要紅利,現在雖然我們不能夠說全面的見到了效果,但是這個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張燕生:通過簡政放權 最大限度的調動經濟和社會的活力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首先來講,我們看過去35年我們的改革開放,什么時候是經濟和社會最有活力的時候呢?能夠觀察到就是簡政放權的階段,也就是說政府把手里的權利下放給基層,下放給市場和企業,下放給社會。用這樣的方式來調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的一切可能積極因素。
我們再看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雖然它的這個試點從28.78公里開始,但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國務院給他們批復的這個方案中間,第一項工作是什么?是政府職能的轉變,也就是說政府的職能從這個事先的審批,轉向事中和事后的監管,也包括商務制度的改革。
第二方面,你會發現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說負面清單管理,也就是我們兩會的時候克強總理說得最多的兩句話,一句話叫法無禁止皆可為,也就是法沒有禁止企業不可能做的事情,那么企業都可以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做。還有一句話叫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對政府的權利,沒有法的授權,沒有權利清單,沒有明確的權利的邊界,沒有把政府的權利關進籠子里,那么這樣的話,你的政府是不可以做的。用這樣的方式,來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它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我們講經濟和社會的活力,通過簡政放權的方式。
張燕生:我們當前是一個轉型和脫胎換骨的時期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最近我們跟企業接觸,我們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的企業家,中小企業家,你會發現他們不但在現在這個形式的發展很有活力,而且你會發現他們進入的都是一些新興的行業,像文化服務、信息服務、養老服務以及一些新興的產業,包括像新能源、大數據,包括風能、太陽能。你會發現,整個中國經濟你會看到,也就是過去的35年,它是代表了一條舊趨勢,我們搭的是舊的那趟列車。那么新的35年開始了,也就是我們開始了一條新的趨勢線,這條新趨勢線你會發現整個中國開始一趟奔向未來的新35年新的快車。從這個角度來講,你會發現我們當前的經濟形勢實際上是一個轉型和脫胎換骨的時期。
張燕生:小微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 定向降準只能是短期措施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有一個學者叫舒馬赫,舒馬赫非常著名的一句話是,小的就是美好的。也就是說,這些小企業,實際上中間有很多小企業做得非常好。我們有一個概念叫“隱形冠軍”,“隱形冠軍”也就是說這些小的企業往往是中間企業,它雖然很小,但它在一個產品、一個方面做得精益求精,因此它是整個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再者,有更多的小微企業在我們的調查研究中,像我們的孩子一樣,它是快速成長型,他們面臨著五缺——缺技術、缺訂單、缺融資、缺人才,而且缺轉型的經驗和能力。怎么辦?在這種情況下,比如定向降準,包括實際上在當前的形勢下,怎么能夠解決小微企業這五缺。怎么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那么要解決這個問題,短期我們可以用定向降準的方法,但是更長期的來講,我們還是要解決改革。就是要進一步通過市場化的改革來繼續為小微企業融資的那些小型的金融機構、小型的銀行,今后能夠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