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海南省近日再刮閑置土地清理風暴。12家企業成為囤地“釘子戶”,被海南省國土廳約談,其中包括華潤、中信泰富、魯能和中遠等“大腕”。12家企業涉及閑置土地面積44742畝,占海南省閑置土地總面積的32%,閑置時間最長的達22年。
不少網民認為,清理閑置土地能夠切斷開發企業坐等漲價的僥幸想法。鑒于此前清理閑置土地雷聲大雨點小,杜絕囤地不能再止于約談,而應痛下殺手,在切實加大懲處力度的同時,完善相關稅法,擠壓囤地獲利空間,將大量土地存量推向市場。
炒地囤地禍害無窮
“囤地時間之長,數量之多令人不可思議。政府主管部門干啥去了?是誰能讓他們囤積如此之多的土地,而且是現在才發現,其中不會沒有腐敗吧?”網民“小橋流水”說。
“呵呵,都22年了,現在才來清算,晚不晚點!那時候也就300、500塊錢一畝地,現在全島房價,均價得每平方米一萬塊吧!”網民“超愛吃葡萄”說。
網民“許小年”認為,可開發的土地越來越少,而人只會越來越多,居民自然想到,“房產永遠是稀缺資源”。地產商忙著囤地,因為“土地將永遠是稀缺資源”,日漸稀少的土地等于給房價上了保險。
網民“董登新”指出,炒地囤地、炒房囤房,對實體經濟構成兩大威脅與傷害:一方面,地價、房價飛漲,將直接加大企業經營成本與負擔,打擊實業;另一方面,房地產開發暴利及炒房囤房暴利,會導致全民炒房,企業無心實業,致使實業空心化。
地方縱容難逃干系
遏制開發商囤地行為國家早有相關政策:1994實施的《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規定,嚴禁開發商以任何形式囤地;1999年發布的《閑置土地處置辦法》規定,滿2年未動工開發的,將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2008年,《國務院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再次重申,土地閑置滿2年依法應當無償收回的,堅決無償收回。
網民“徐娟”認為,政策法規一次比一次嚴,實際執行起來卻是每次都喊狼來了,結果狼沒有來。這種執法現狀進一步加劇了開發商明目張膽、有恃無恐地大肆囤地。
還有網民指出,不少地方政府仍然在吃“土地財政”飯,難以對囤地行為痛下殺手。
“土地是怎樣變稀缺的?地方政府一邊指望這些財神爺來投資,一邊又裝模作樣約談,其實早已有法規可以讓地方政府直接沒收閑置土地。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性格當然有分裂的傾向!本W民“吳翔華”說。
網民“蔡慎坤”認為,今天各地房價遠超民眾的購買力和承受力,任何一個或囤地或建房的開發商都在長達十多年的房價瘋漲中獲得了暴利!房價上漲也與政府默認或縱容房地產商普遍偷逃土地增值稅有關。
擠壓囤地獲利空間
網民“馬紅漫”認為,長期以來,催生國內樓市投機猖獗的一大主因就是保有成本偏低,無論是開發商囤地還是商品房投機,皆是如此。應加快完善有關稅收框架,通過經濟杠桿提高保有成本、擠壓囤地囤房獲利空間,將大批存量推向市場。
網民“楊江”建議,對于超過土地出讓合同的規定時間推向市場的項目,按推遲的時間累進征收增值稅,就可以達到提高開發商信守合同的積極性,促使開發商減少土地囤積、加大市場供應,扭轉開發商固有的囤積土地、地價只漲不落的慣性思維和做法,將政府推出土地的計劃坐實,真正發揮調整市場供應的作用。
網民“楊紅旭”建議,打擊囤地、減少土地閑置,一是信息要公開。二是政府要自律。部分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讓之后,卻又修改城市規劃或土地規劃;政策規定須凈地出讓,但很多地方政府還在實行毛地出讓(將拆遷等包袱丟給了開發商)。三是加大查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