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黃河之美
九曲黃河在河南蘭考拐了最后一道彎。
曾幾何時,“風沙、內澇、鹽堿”成為長期制約蘭考經濟發展的“三害”。上世紀六十年代,“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整治“三害”的事跡感人至深。而今,在焦裕祿治理過的土地上,蘭考人民推進生態與特色產業和諧發展,脫貧致富,交上了一份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答卷。
蘭考黃河灘區的苜蓿田在收割。資料圖片
黃河在蘭考境內長只有25公里,卻是歷史上決口最多的地段。1171年到1949年的700多年間,黃河蘭考段決口泛濫達140多次,古道斷堤遍布全境,形成上百個風口,再加上整體地勢低、地下水位高、鹽堿含量高。
蘭考黃河灘區的苜蓿田在收割。資料圖片
“我們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解決黃河灘區歷史沙化問題的‘綠色鑰匙’,推進黃河灘區優質草業帶建設,打造了全產業鏈綠色生態體系”,蘭考縣畜牧局局長孔德法表示。
近年來,蘭考因地制宜推進飼草種植產業化發展,再通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助力集體經濟發展,解放了農村勞動力,農民成了產業工人?,F在農民一個月的收入能達到四五千元,再加上土地流轉補貼等,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
苜蓿田中的大型自動灌溉設備。資料圖片
2017年,蘭考在國內首批、河南第一個退出貧困縣序列。之后,蘭考大力探索推進特色產業發展之路。
現在的蘭考,焦裕祿當年親手種下的泡桐樹幼苗已然枝繁葉茂。曾經泥沙沉積的黃河灘,成了高顏值的“苜蓿園”。昔日土壤貧瘠的鹽堿地,成了生金的“聚寶盆”。黃河兩岸,一幅岸綠、景美、民富的動人畫卷正迅速鋪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在這里實現了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