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機構青睞生物醫藥“硬科技”公司
2023-04-03 記者 張小潔 羅逸姝 北京報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

  “這些天我跑了7家生物醫藥公司,目前都在跟多家創投機構洽談投資事宜,A股上市的計劃也在緊密推進?!?月1日,結束廣東出差行程后,從事醫藥臨床研究20余年的王女士剛下飛機就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澳壳吧镝t藥投資力度相比以前,他們更關注生物醫藥公司的‘硬科技’水平,好的項目都被爭搶?!?/p>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以來,生物醫藥公司遭遇階段性的上市節奏放緩、資本退出難等情況,缺少核心競爭力的項目很難在資本市場得到認可。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企業需要聚焦真正具有技術壁壘的優勢領域,這類企業更容易獲得投資機構認可。

  上市節奏趨緩

  康樂衛士3月15日在北交所上市,成為今年首家在A股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這家主要從事重組蛋白疫苗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的生物醫藥企業在IPO過程中曾出現募資額大幅縮水。記者注意到,關注硬科技實力、集聚了一批生物科技企業的科創板,以及國內生物科技企業的另一個上市聚集地港股市場,今年以來尚無相關企業上市。

  數據顯示,去年以來,生物科技企業上市節奏趨緩。A股方面,同花順數據顯示,2020年,12家生物科技企業登陸A股,募資金額合計逾200億元;2021年,11家企業合計募資逾400億元,其中,百濟神州一家企業募資額就超過200億元;2022年,康為世紀、近岸蛋白、諾誠健華、奧浦邁、榮昌生物、賽倫生物、華蘭疫苗7家企業合計募資約130億元。港股方面,按恒生三級行業分類統計,2022年,8家生物技術企業上市,募資凈額合計40.75億元,較2021年的10家222.62億元、2020年的12家430.10億元、2019年的11家183.34億元,IPO企業家數和募資額均出現縮水。

  從IPO排隊企業情況看,在3月24日召開的北交所2023年第14次審議會議上,錦波生物過會,擬IPO募資約為4.70億元。此前,必貝特、智翔金泰科創板過會,軒凱生物、恒潤達生、韜略生物等已問詢。與此同時,多家企業被否或者暫緩審議。3月8日,上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2023年第6次審議會議結果顯示,軒竹生物首發暫緩審議。2022年年末,為生物制品企業、醫療機構、科研院所提供細胞檢定、病毒清除工藝驗證服務的珈創生物以及從事生物合成技術和工藝研發的弈柯萊等企業,先后主動撤回申請而終止IPO。

  資本面臨“退出難”

  隨著上市步伐放緩、融資規??s水,加上2021下半年以來生物科技企業破發頻現,資本面臨退出難題。同花順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登陸A股的8家生物科技企業中,5家上市首日破發。截至發稿,仍有5家股價低于發行價。在上述破發的上市公司和IPO終止的生物科技企業身后,不乏云鋒基金、天狼星集團、“達晨系”基金等身影。

  “在這樣的背景下,投資機構應該去尋找真正有價值的項目,而非僅僅選擇像此前的部分快速跟進(fast-follow)、引進(licence-in)的項目,試圖以國內外的時間差賺取套利。生物醫藥領域普遍發展周期較長,缺少核心競爭力的項目不會在資本市場得到認可?!蓖吨醒芯吭涸洪L劉璟琨告訴記者。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多家國內生物科技公司在美股上市。今年2月,碩迪生物登陸納斯達克;3月17日,依生生物借殼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MIH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3月22日,納斯達克上市SPAC MaxproCapital Acquisition公告稱,其投資者同意與冠科美博進行業務合并。專家表示,考慮到多方面因素影響,A股及港股仍是未來生物科技企業上市的首選。

  劉璟琨表示,前幾年生物科技在美股上市的企業很多,考慮到國內外環境變化,未來生物科技企業在美股上市的數量可能會減少,轉而考慮港股及A股。

  “硬科技”公司受關注

  生物科技企業對資金需求量較大,從2022年及2023年一季度國內投融資情況看,創投圈對該領域依然較為關注。

  “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22年生物科技項目投資數量及金額略低于2021年,與2020年持平。若剔除2022年疫情導致的VC/PE整體投資數量及金額下滑這一因素,生物科技相關項目的投資數量及金額可能會更高。因此,盡管退出渠道面臨挑戰,但目前來看未影響到VC/PE的投資熱情?!眲Z琨表示。

  同花順數據則顯示,今年一季度,生物科技和制藥領域投融資事件達40多起,其中多家企業融資規模過億,如艾美斐3月13日獲中博聚力2.00億元人民幣B輪投資,質肽生物3月6日獲驪宸投資、華銀金投、銘豐資本等機構1.00億元人民幣B輪投資。

  “生物醫藥是公司投資的兩大重點領域之一,我們的投資策略可以簡單概括為‘硬科技、大賽道、早投資’”,江蘇某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創始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目前,優質生物醫藥公司在市場上頗為搶手,估值已經比較高,他們不得不將投資進一步前移,不參與B輪以后的投資,同時,將“硬科技”提升為項目投資與否的首要考慮因素。

  多家機構指出,在政策支持、資本關注等多重利好下,我國生物科技行業長期基本面穩固,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企業需要聚焦真正具有技術壁壘的優勢領域。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生物藥市場規模達到4100億元,預計其市場規模將在2023年達到4975億元。稍早之前,安永發布的2022中國生物科技行業觀察報告提出,生物科技公司需要聚焦真正具有技術壁壘的優勢領域和臨床資產,積極贏取資本認可并獲得投資。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數實融合”邁向深水區 產業逐“智”待夯實底座

“數實融合”邁向深水區 產業逐“智”待夯實底座

當前,發展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已成為搶抓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先機,搶占國際競爭高地的重要選擇。

·重慶永川:“扭緊”影視與科技的產業鏈條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

在线精品自偷自拍无码琪琪|国产普通话对白视频二区|巨爆乳肉感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