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歐元區前四大經濟體將公布最新通脹數據,預期數據均符合歐洲央行設定目標,為其6月繼續降息鋪平道路。不過,業內人士指出,歐元區經濟前景面臨內外風險,美國關稅威脅帶來的中長期通脹壓力加大了歐洲央行貨幣政策決策難度。
多國通脹低于目標線
根據經濟學家最新預測,本周公布的歐元區前四大經濟體5月通脹率均會處于或低于歐洲央行設定的2%目標。
如果數據符合業界預期,歐元區國家的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漲幅即全部未超過歐洲央行目標,這將是八個月以來首次出現的狀況,也是自2021年以來第二次。
根據預測,率先公布數據的法國5月通脹數據初值預計維持在0.9%一線。5月30日,另外三大經濟體也將公布5月通脹數據,預計意大利為1.9%,德國和西班牙為2%。這四大經濟體合計占歐元區經濟總量的70%以上。
這些結果將納入之后一周的歐元區整體報告中,從而凸顯該地區的通脹率已從高達10%的峰值顯著回落。區域內部分國家出現通脹率萎縮,如保加利亞4月通脹率已降為-0.8%。
當前歐洲經濟前景令業界出現一定擔憂。
牛津經濟研究院高級經濟學家里卡多·馬爾切利·法比亞尼指出,油價的下跌以及歐元的走強,將會拖累歐元區能源通脹,并致使生產投入與進口商品價格降低。與此同時,需求所遭受的沖擊將拉低核心通脹,并加速工資增長的放緩步伐。
德國宏觀經濟和商業周期研究所(IMK)貨幣政策專家西爾克·托伯談及本國經濟前景時表示,盡管通脹趨緩,但經濟疲弱仍在持續。
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日前發布2025年春季預測報告,預計2025年德國經濟將陷入停滯,2026年將增長1.0%。今年4月,德國前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牽頭制定的春季預測報告同樣預計2025年德國經濟將陷入停滯。如果預測成真,德國經濟將連續第三年不增長。2023年和2024年德國GDP分別萎縮了0.3%和0.2%。
內外部風險持續加大
當前歐洲經濟面臨多重壓力,一方面制造業、服務業表現都在榮枯線指標之下,另一方面外部受美國關稅風險帶來的的影響。
根據標普全球與漢堡商業銀行(HCOB)最新發布的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歐元區綜合PMI由4月的50.4回落至49.5,跌破榮枯線(50),低于市場預期。
市場指出,歐元區5月經濟活動再度陷入收縮,服務業意外走弱,拖累整體復蘇勢頭。分項數據顯示,服務業PMI降至48.9,為2024年1月以來最低,遠遜于預期的50.3和前值50.1。需求減弱導致企業對未來的預期下降,服務業商業信心指數從55.1下滑至54.0,接近三年來低點。
制造業則顯露企穩跡象,但仍在榮枯線之下。制造業PMI回升至49.4,高于前值49.0及預期的49.3。HCOB首席經濟學家德拉魯比亞表示,制造業復蘇呈現廣泛化趨勢,德國和法國均有改善,若歐洲央行繼續降息,有望進一步提振企業信心。市場普遍預計,歐洲央行將在6月5日的會議上將存款利率進一步下調25個基點至2.00%。
分析指出,歐元區一季度經濟曾因對美出口前置出現短暫提振,但當前整體經濟動能不足。服務業長期作為增長引擎的地位正在動搖,經濟活動面臨的下行風險上升,尤其在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和政策不確定性影響下,短期前景依然承壓。
美國總統特朗普25日說,在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通電話后,他同意將對歐盟征收50%關稅的起征時間從6月1日延至7月9日。特朗普此前威脅自6月1日起對進口自歐盟的商品征收50%關稅,遠高于美國此前宣布對歐暫緩征收的20%所謂“對等關稅”,招致歐盟方面強烈不滿并引發資本市場再次動蕩。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數據,2024年,美國對歐盟貨物貿易逆差為2356億美元,比2023年增加了12.9%。根據歐盟委員會數據,2023年,歐盟對美國實現1570億歐元的貨物貿易順差,同時有1090億歐元的服務貿易逆差,整體而言歐盟貿易順差為480億歐元(約合542億美元)。
歐洲央行決策難度加大
盡管業界普遍預計歐洲央行將在6月再次降息,但隨著經濟表現和通脹前景存在不確定性,部分歐洲央行官員也強化了暫停后續寬松政策的理由,歐洲央行貨幣政策決策難度加大。
過去一年,歐洲央行快速推進寬松政策,失控的消費通脹已基本受控,政策焦點轉向疲軟的經濟增長——這一局面因全球貿易摩擦、美國政策反復無常及本土根深蒂固的效率問題而加劇。
歐洲央行在過去八次會議中七次降息,為經濟爭取了喘息空間,但政策制定者如今必須調和短期與長期經濟前景的分歧。
業界指出,未來幾個月,通脹可能進一步下降,甚至跌破歐洲央行2%的目標。但長期來看,政府支出激增、全球化逆轉、貿易壁壘以及適齡勞動人口萎縮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等因素均可能推高價格壓力。
政策制定者的公開及非公開表態表明,6月降息已是共識,當前討論重點更多聚焦如何在后續月份傳遞信號,以應對長期風險。
歐洲央行執委會成員伊莎貝爾·施納貝爾明確呼吁暫停寬松,稱關稅問題短期內可能抑制通脹,但中期將對其構成上行風險?!凹幢銡W盟不采取報復措施,通過全球價值鏈傳導的生產成本上升,可能完全抵消海外需求疲軟帶來的通縮壓力,最終使關稅整體推高通脹?!?/p>
歐洲央行管委會資深委員克拉斯·諾特亦警告長期風險:“負面的需求沖擊會立即顯現,短期內壓低通脹,但供應沖擊可能導致中長期通脹走高?!逼溥壿嬙谟?,貿易壁壘將抬高所有人的成本,并導致生產鏈更加碎片化——這種模式天然伴隨更高成本。
分析人士認為,若能源價格走低、增長疲軟、歐元走強及面臨美國關稅沖擊的制造商拋售庫存等因素合力導致通脹在年底時跌破2%,部分市場人士將期待歐洲央行提供政策支持。然而,長期風險的存在意味著,夏季暫停寬松周期的理由正變得難以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