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陵飯店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金陵飯店”,601007.SH)召開的線上業績說明會上,總經理張勝新等公司管理層圍繞當前面臨挑戰、“公司是否過度依賴商品貿易等副業”以及未來發展戰略等問題,與投資者進行了深入交流。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金陵飯店或正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其核心主業營收下降、協同業務毛利較低等問題值得投資者關注。
凈利潤下滑現金流承壓
年報顯示,2024年,金陵飯店營業收入為18.70億元,同比僅微增1.9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325.89萬元,同比下降45.77%。
金陵飯店在2024年年報中坦言,公司凈利潤下滑有三大原因:一是子公司南京新金陵飯店有限公司和五星級南京金陵飯店受到房產稅、土地使用稅減免政策取消的影響,增加了運營成本;二是江蘇蘇糖糖酒食品有限公司(簡稱“蘇糖公司”)作為負責商品貿易的子公司,受酒類消費增長乏力及名酒出廠價上調等因素制約,利潤空間受到擠壓;三是北京金陵飯店有限公司項目提前終止經營,對公司利潤產生了負面影響。
記者關注到,在凈利潤下滑的同時,金陵飯店還面臨較大的現金流壓力。據年報披露,2024年,金陵飯店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23億元,同比減少58.52%,主要系蘇糖公司因春節備貨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增加,北京項目終止經營以及相關房產稅支出增加導致。此外,截至2024年末,金陵飯店應收賬款達6743.91萬元,同比增加7.75%,應收賬款占當期歸母凈利潤的比例高達202.77%。業內人士認為,金陵飯店應收賬款回收或存在一定壓力,進一步加劇了其現金流緊張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金陵飯店主要業績指標繼續惡化。當期,金陵飯店營業收入為4.47億元,同比下降20.4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644.59萬元,同比下滑18.26%;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841.60萬元,比上年同期驟降119.41%。不過,在業績說明會上,金陵飯店方面表示,經營現金流下滑不影響公司整體經營狀況。
核心主業營收下降 協同業務毛利較低
公開資料顯示,金陵飯店是中國首批民族高端酒店品牌之一,以酒店投資管理為核心主業,協同業務涵蓋商業綜合體運營、酒類貿易、物業管理、食品科技等。據年報披露,金陵飯店主營業務主要包括酒店服務、商品貿易、房屋租賃、物業管理和房地產銷售等五大業務。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金陵飯店核心主業的酒店服務業務出現萎縮。截至2024年末,金陵飯店連鎖酒店簽約總數為215家,較2023年末的246家減少了31家。年報也顯示,2024年,公司酒店服務業務營業收入為5.35億元,較上年減少8.92%;營業成本為3.16億元,較上年減少6.02%;毛利率為40.92%,較上年減少1.82個百分點。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高星級酒店市場供過于求,價格戰愈演愈烈,金陵飯店核心主業的業績下降,或與市場競爭加劇、行業內卷有關,其未來持續盈利能力面臨挑戰。
與此同時,作為金陵飯店的協同業務,商品貿易業務對其凈利潤的貢獻也略顯不足。財報顯示,2024年,公司商品貿易業務收入11.16億元,同比增長9.28%,占其總營收比重高達59.66%,成為公司營收增長的重要支撐,但其毛利率并不高,僅為8.28%。此外,2024年,金陵飯店的房屋租賃、物業管理等業務板塊的營收同比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記者進一步研讀金陵飯店近年財報發現,2020-2024年,金陵飯店酒店服務業務營收占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30.39%、29.46%、28.16%、31.12%和28.61%,呈現總體波動下降的趨勢;而商品貿易業務營收占總營收的比重為49.28%、53.85%、55.99%、56.38%和59.66%,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鑒于此,有投資者在線上業績說明會上提問:“酒店業務營收占比持續下滑,公司是否過度依賴商品貿易等副業?未來如何平衡主業與多元化發展?”對此,金陵飯店高管層回應稱,從發展戰略看,公司始終以酒店主業為核心,明確提出以“品牌化、數字化、資本化”為引擎,通過多品牌多模式體系和數智化創新平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酒店品牌。同時,公司通過延伸酒店產業鏈布局,將“金陵”品牌擴展至物業管理、食品科技等領域,旨在形成主業與協同業務互補融合的發展格局。
金陵飯店管理層進一步表示,公司未來平衡發展有三大核心路徑,一是酒店主業將持續推進連鎖化布局,強化品牌標準和數智化運營,借助政策支持的文化旅游消費升級機遇提升盈利能力;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如食品科技)將圍繞標準化生產、產品創新和規模運營,打造新的增長空間;三是將通過深化改革優化資源配置,鞏固酒店核心競爭力,同時推動協同業務提升整體抗風險能力和資產運營質效,促進高質量發展。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協同業務本應賦能主業,但目前看更像是在虹吸資源,這種“高營收、低毛利”的結構,或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金陵飯店業務結構和資源配置的深層次問題,未來能否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助力整體業績復蘇,或尚待市場進一步檢驗。(實習生陳思甜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