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首批新能源車電池逐步到達“8年質保期” 電池報廢后去哪了?
2025-06-19 來源:央視新聞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在乘用車中的占比不斷上升,截至2024年底,全國保有量已達3140萬輛,動力電池裝車量多年全球領先。隨著首批電池逐步到達“8年質保期”,加上各項新能源車換新補貼政策落地,我國即將迎來一輪動力電池的集中退役高峰期。

這些電池中含有鋰、鈷、鎳等重金屬和化學物質,如果處置不當,不僅是對資源的浪費還可能引發觸電、燃爆等安全事故,對土壤、水源、空氣造成污染。

據測算,到2030年我國退役電池總量將突破350萬噸。那些電芯性能退化較重、安全風險較高的電池,將進入再生利用流程,開啟“重生”之旅。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回收技術不斷進步、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規范化回收率目前仍不到25%。

換句話說,大量退役電池并沒有流入正規渠道,而是被“低價轉賣”“拆車販賣”甚至“私下處理”掉了。

格林美(武漢)城市礦山產業集團回收總監羅來新表示,電池賣給私人企業,或者個人的黑作坊,可以不帶稅票,一個電池可能價值大幾千元甚至上萬元。我們回收的大部分車是沒有電池的,沒電池的占到總量的百分之七八十以上。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我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存在一個普遍困境:合規企業“守規矩卻難賺錢”,不合規的小作坊卻“低成本高收益”。正規企業按國家標準運作,必須在廠房建設、設備更新、安全環保、技術研發等方面持續投入,成本高回報慢。

而不少沒有資質的“小作坊”則走的是另一條路:幾乎不做環保處理,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拆解電池,不僅污染環境、存在安全隱患,還通過抬高收購價格來搶占廢舊電池資源,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針對動力電池回收鏈條長、流向復雜等問題,工信部等主管部門持續加強源頭管理和全過程監管。相繼出臺政策文件,明確提出企業必須建立產品可追溯、責任可追究的質量保障機制。只有讓規則先行、責任明晰、監管閉環,動力電池產業才能真正實現綠色高效、安全有序的高質量發展。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

在线精品自偷自拍无码琪琪|国产普通话对白视频二区|巨爆乳肉感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