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相繼宣布開展階段性費率優惠,甚至有機構將萬元理財產品年管理費降至1元。對此,業內專家表示,單純的“卷價格”難以持續,投研能力與產品創新才是競爭關鍵。
潘悅 制圖
銀行理財產品費率同比下降幅度顯著
記者注意到,新發理財產品的基準在下探,費率也在不斷下調。6月11日,民生理財批量下調多只理財產品費率,主要涉及銷售費和固定管理費,降幅比較大的一款封閉式產品的固定管理費率,由0.5%降至0.05%。
據不完全統計,自5月中下旬開始,包括中銀理財、農銀理財、建信理財、興業理財、招銀理財等多家公司相繼發布旗下理財產品降費公告,涉及固收產品、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固定管理費、銷售服務費、托管費等。另據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銀行理財產品費率同比下降幅度顯著,管理費率整體下降約8%,其中固定收益類、混合類產品下降最為明顯,分別下降7.82%和11.65%。
對此,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自2024年以來,理財行業面臨多重挑戰,包括資產端收益下行、凈值波動加劇以及投資者回報預期降低等。在這一背景下,理財公司主動下調產品費率,是提升市場競爭力、強化客戶黏性的舉措,也體現出“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費率下調可直接提高客戶持有收益,對增強投資者信心、擴大產品銷售規模具有積極作用。
“此次銀行理財降費潮是市場倒逼、競爭加劇與監管導向共同作用的結果,反映出理財行業從粗放增長向精細化運營的轉型。機構通過價格策略平衡收益壓力與客戶留存,政策環境則加速了這一市場化進程?!睂Υ?,普益標準報告認為,市場環境是核心驅動力。一方面,存款利率持續下行推動“存款搬家”,資金轉向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另一方面,債券等固收類資產收益率走低,迫使理財機構降費以緩解投資者對收益下滑的敏感度。降費成為維系產品吸引力的必要手段,而非單純讓利?!拔磥?,單純的低費率難以持續,投研能力與產品創新才是競爭關鍵?!逼找鏄藴蕡蟾鎻娬{稱。
“管理費、托管費、銷售服務費構成了理財公司重要收入來源,持續降費若缺乏規模效應或業務結構支撐,恐將影響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產品研發投入。因此,‘卷價格’不應成為唯一的競爭路徑,長期可持續的關鍵在于提升投研能力、優化資產配置結構和增強運營效率?!倍抨柗治龇Q。
探索費率創新機制
日前,興銀理財旗下“添利天天利”系列產品,其某款理財產品的投資管理費由0.3%降至0.01%,引發關注。這種情況是否會成為理財行業的普遍現象?
普益標準認為,目前來看,頭部機構已率先試水,國有大行及股份行理財子公司憑借規模效應和成本控制能力,階段性推出了“零費率”或超低費率產品;不過中小理財公司受限于運營成本和收益壓力,恐難長期維持此類超低費率。當前降費更多是吸引客戶、應對利率下調的短期策略,長期來看超低費率產品可能成為頭部理財公司的一種常態化策略,但在行業是否會全面普及仍需基于機構自身的具體情況,核心還是需要平衡成本與收益。
建信理財近日發布了10余則減免產品費率的公告,涉及的多為固收類理財產品。6月以來,中銀理財也已發布10款理財產品降費公告,也多為固收類理財產品。
“固收類理財產品是此次銀行理財降費的主力產品?!睂Υ?,有業內專家分析,固收類產品收益穩定性較高,但在降息環境下,其收益率空間被壓縮,銀行理財通過降低管理費率可直接增厚投資者收益,緩解“資產荒”背景下的配置壓力。
除費率優惠外,部分理財公司也對費率創新機制有所探索,例如創設“管理費回撥機制”,即在產品存續期內,當理財產品當日計提浮動管理費前的累計單位凈值折算的年化收益率達不到業績比較基準下限時,管理人有權選擇是否啟用管理費回撥機制。此外,還有產品設定了“風險準備金機制”,即按照產品管理費收入的一定比例計提風險準備金,用于彌補損失。
對此,普益標準相關報告認為,就費率創新而言,理財產品多是在固定管理費上做設計,這種新的嘗試和創新,是對現有模式的一種改善和補充,將理財產品管理人與投資者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有利于提升客戶的安全感與獲得感,同時也對管理人的投研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投資者可關注多個方面
在業內專家看來,無論是費率優惠還是機制創新,優異的業績表現才是根本,財富管理機構應在低利率環境下主動升級投資策略和配置邏輯,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理財增值需求。面對豐富的理財產品,投資者該如何選擇?普益標準認為,對于投資者來說,在挑選理財產品時,應明確自身投資需求與風險承受能力,充分了解產品要素、策略方向、歷史運作情況等信息后,進行組合搭配、分散投資。
“首先,投資者應通過《風險測評》對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關注匹配其承受能力的風險等級產品;其次,投資者應對投資目標進行梳理,明確用于短期活錢管理、長期養老規劃或特定周期資金管理等需求的資金比例與預期收益,結合產品投資期限、申贖機制與業績比較基準挑選出與投資目標相適應的產品?!逼找鏄藴式ㄗh。
在杜陽看來,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可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看風險等級與資產配置方向,明確產品是否匹配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第二,看長期業績與波動性指標,避免只看短期回報;第三,關注管理人能力與投研實力,有持續穩定投研支持的公司更值得信賴。杜陽給理財公司的建議則是:一是推進差異化定位,明確目標客群,打造特色產品和服務;二是提升主動管理能力,通過優質資產獲取與風險控制,實現“降費不降質”;三是加快數字化轉型,利用智能投顧、組合配置等手段增強客戶體驗和服務能力。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發揮好功能性作用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是第一位的,也是理財公司應該追求的目標?!敝袊]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