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食用油是不可或缺的廚房必需品。它不僅承載著烹飪的香氣與味道,更是人體三大必需營養素之一——脂類的主要來源。隨著慢性疾病的多發與早發,公眾對“吃什么油好”“怎么吃油”的關注日益提高。
油脂的結構決定了其極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氧化。家庭用植物油在不開封的情況下,貨架期一般可以達到18個月。一旦開封后油脂與空氣接觸,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氧化。尤其是在高溫和強光的環境下,如夏季的廚房中,油脂的氧化速度將大大加快。鄭明明團隊對菜籽油、大豆油等常見植物油進行了模擬家庭儲存條件下的對比實驗,結果顯示,開封后1到2個月內油脂的過氧化值明顯上升,甚至超過國家標準,出現變質跡象。
油脂在氧氣和光照等條件下極易發生氧化,這一過程會顯著影響其品質和安全性。氧化后的油脂會裂解為低分子的醛、酮、酸等物質,帶有強烈刺激性氣味,并產生令人難以接受的哈味、辣味、苦味和澀味,導致食品風味和整體品質明顯下降。與此同時,自由基的生成會破壞油脂中原本含有的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維生素等有益成分,使其營養價值大幅縮水。因此,防止油脂氧化從日常保存做起,良好的保存方式是預防油脂變質的關鍵。開封后的食用油要及時擰緊瓶蓋,避免長期敞口暴露。儲存時應遠離灶臺等熱源,避免陽光直射,環境溫度最好控制在25攝氏度以下。如條件允許,將小包裝油放入冰箱冷藏更有助于延緩氧化。光線也是影響油脂穩定性的關鍵因素。陽光中的紫外線和藍紫光會加速油脂氧化,因此不宜將油瓶放置在日光直射處。建議選擇深色包裝的油品,如綠色或棕色玻璃瓶,以降低光照帶來的影響。
在選購油品時,家庭用油更適合選擇容量適中的小包裝油,尤其在高溫季節。開封后的食用油應盡量在1至2個月內用完。如需購買大包裝油,應及時分裝至小瓶,減少每次開蓋暴露在空氣中的頻率。良好的儲存習慣不僅能有效延長食用油的新鮮度,也有助于保障家庭飲食的安全與健康。添加抗氧化劑可以有效抑制開封后食用油氧化進程,是日常生活中保障食用油品質的有效手段。常見的天然抗氧化劑包括維生素E、L抗壞血酸棕櫚酸酯(脂溶性維生素C)、脂溶性茶多酚等,其安全性高,有限延緩油脂氧化。研究也表明,抗氧化劑不僅能保持營養成分,還能抑制有害物質生成,是“清潔標簽”理念下的科學補充。為消費者提供更安全、放心的用油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消費者仍誤以為包裝上的“18個月”保質期就是實際使用期。事實上,這一保質期僅指在密封、避光、低溫等理想條件下的儲存時限。一旦開封,尤其在夏季,油脂品質可能在一個月內就明顯下降。因此,僅依賴標簽判斷油脂是否安全并不科學,更應結合開封時間與保存條件綜合判斷。由于食用油并非一次性用完,反復開蓋和長時間暴露于空氣會顯著加快氧化過程。當前國內市場上多數產品包裝僅標注保質期,未明確開蓋后的建議使用時限,容易造成消費者誤判。為此,應借鑒國際經驗,在包裝上明確標注“開封后請于××日內用完”等信息,類似嬰兒奶粉等食品的做法,以引導消費者科學合理地使用食用油。
保障食用油的品質安全,不僅依賴于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也需要企業在產品設計和包裝標簽上的持續改進。標簽標識應更加人性化、科學化,幫助消費者更清晰地理解油品的使用規范,養成科學、合理的用油習慣。
正確認識油脂氧化的過程,合理保存和使用油脂,是每個家庭應具備的基本常識。只有守好餐桌前的“入口關”,才能實現“吃得香,也吃得放心”。(作者:鄭明明/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油料品質化學與加工利用團隊執行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