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經濟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元,前4年經濟增速平均達5.5%;研發投入再創新高,去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義務教育鞏固率和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均在95%以上;單位GDP能耗四年累計降低11.6%,相當于減少11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7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一系列“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數據顯示,五年來我國取得了新的開創性進展、突破性變革、歷史性成就。
“5年前制定的規劃《綱要》各項主要指標中,經濟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進展符合預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人均預期壽命、糧食和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等8項指標進展超過預期;規劃確定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項重大工程順利推進?!眹野l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說。
“十四五”以來,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今年預計可以達到140萬億元左右;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元,相當于經濟大省廣東、江蘇、山東經濟總量的總和,也超過了世界排名第三國家的經濟總量。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4年中國經歷了國際環境劇烈變化等多重困難挑戰沖擊,但國民經濟保持年均5.5%的增長速度,其中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86.4%?!翱梢哉f,沒有強大的國內市場,就沒有穩定向好的中國經濟?!眹野l展改革委秘書長袁達說。
數據顯示,過去4年最終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56.2%,比“十三五”期間提高8.6個百分點。消費領域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投資也在向優發力,過去4年投資積累的資本形成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30.2%,充分發揮了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
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十四五”規劃把創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從集齊船舶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到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投入商業運行,再到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我國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創新制高點。
鄭柵潔表示,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顯了中國創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創新帶動產業不斷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很多領域正在加快從量變到質變、從中低端到中高端、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轉變。
而這背后,是“十四五”期間我國對研發投入的不斷提高。數據顯示,去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
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成果,正在實打實地轉化為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從宏觀上看,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義務教育鞏固率和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都在95%以上。
具體來看,教育方面,為了讓教育更公平更普及,我國推動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或享受政府購買學位比例達到97%,比“十三五”末提高11.2個百分點。醫療方面,為了讓群眾就近享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我國在“十四五”期間新增布局11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現在總數達到125個,全國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從無到有、惠及4億多人次?!耙焕弦恍 狈矫?,長期護理保險參保人員超過1.8億,托位數達到574萬個、比“十三五”末增長125%;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從“十二五”到“十四五”,每5年都增長了1歲。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以實際行動引領全球綠色發展、促進各國共同繁榮、維護世界公平正義。我國堅定履行“雙碳”承諾,單位GDP能耗4年累計降低11.6%,相當于減少11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與亞洲、非洲、拉美等國在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方面取得了新成果新進展,合作范圍擴大到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合作成果惠及共建國家,在產業、交通、就業、民生等方面取得眾多重大進展和成效。
鄭柵潔表示,回顧“十四五”這五年,遇到的困難問題比預計的要多,取得的成果成效比預期的要好。經過“十四五”這五年,我國制度優勢更加鞏固、創新活力更加強勁、物質基礎更加雄厚、發展基礎更加堅實。
把做強國內大循環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定不移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繼續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面向“十五五”,一系列發展承諾擲地有聲。
“‘十四五’時期我國綜合國力全面提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提升綜合國力,為的是實實在在服務中國人民,也將為全球發展不斷創造新的機遇。未來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我們都將堅定不移地辦好自己的事,扎扎實實提升綜合國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编崠艥嵳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