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產品要有特色,要以特色開拓市場,打造特色競爭力等等,一些企業靠特色吃飯,以特色為賣點,甚至以特色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無不存在。 應該說,在市場競爭激烈和產品同質化嚴重的今天,企業和產品注重打造自身特色,不失為有效之舉。但是,有些企業卻過度依靠特色,視特色為惟一,陷入了“特色”泥潭之中。 隨著市場經濟競爭的日漸激烈,許多企業創新設計出了許多頗具特色的產品,以求在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但是,這些產品卻存在著有特色卻搶不來市場的問題。1999年,微軟捆綁國內家電廠商推出了利用電視機加機頂盒上網的“維納斯計劃”,無論是觀念還是技術都非常有特色,甚至連推銷者都可謂世界一流,幾十億美元的投入,加上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親自上陣運作,但最后卻是叫好不叫座,市場不買賬,消費者不認可,失敗得一塌糊涂。究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只著眼于特色,不注重實際。在推出產品及其服務時,過于注重別具一格,追求轟動效應,不思量這種產品與技術是否可行,條件是否具備、是否具有市場潛力;二是只著眼于“新”,不注重“細”,一味標新立異,忽略了具體的實踐操作。因為,消費環境不成熟,不要說當時的普通彩電,就是現在的高清晰度彩電如果用來上網,其分辨率也是非常低的,閃爍的電視屏幕更是讓人無法忍受。隨著這幾年電腦的不斷降價,人們更愿意直接買電腦上網。由此可見,企業在開發新品種時一定要仔細琢磨市場,貼近實際情況,既要想到可能,更要想到可行,把有特色和有市場有機協調在一起,才能取得好收益。 市場經濟是現實的,比之過去那種單一產品、大路貨,特色產品無疑可在市場引起效應,甚至獨樹一幟。市場經濟又是嚴酷的,買方市場并非為所有的特色產品開啟大門,并非所有的特色產品都能“風光”于市場,特色產品也有個主動適應消費和規模適應需求的問題。 企業經營的靈魂在“特”,但如果對這個“特”把握不準,處置不當,就有可能栽在這個“特”字上。一定意義上說,特色固然很重要,但市場需求更重要。所以,我們在發展特色產品甚至是特色經濟中,應以多種特色適應多變的市場需求為基準點,不能無視市場需求。 西方有句哲言:“當你所持有的東西都是黃金做成的時候,你會渴望‘破銅爛鐵!边@就形象地道出了“特色”也是相對的道理?v觀加拿大的小麥、哥倫比亞的香蕉、日本的紅富士蘋果、泰國的香米、荷蘭的鮮花等譽滿全球的特色產品,它們之所以能暢銷全球,主要在于其生產的地域性、規模的有限性、消費的特定性,其產品始終以“唯我獨尊”的“物以稀為貴”之姿面世,所以能一統甚至長統天下而不衰。假如他們的產品成“特”成名之后,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哄而上,那必然融于平常之中,不再成“特”了。 所以,創造特色難,保持“特色”更難,長期保持特色就難上加難。愿中國的企業有越來越多的特色產品,愿更多已經有了特色的企業和產品能夠不斷創新使之特色保持下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