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要花費幾千萬元投資一項與原來產品產業沒有任何關聯的項目,當遭到大多數反對時,決策者“力排眾議”、“當機立斷”,就這么定了。結果,從項目立項論證到試生產,幾經周折,新項目不僅沒有做起來,反而又搭進上千萬元,使這個項目打了水漂,這種現象在一些企業并不鮮見。 字典里“力排眾議”是一個褒義詞。主要是說一些人在重大問題出現爭議時能夠頂住壓力,堅持自己正確的觀點。因此,大凡提及“力排眾議”,總是與一些改革、開拓、勇于承擔風險聯系起來,以突出表現一種堅定不移的人格魅力和大刀闊斧的工作作風。 應該說,作為一個地方或一個企業的主要領導和最終決策者,在某些關鍵時候,在一些重大的焦點問題上,拿出敢于負責的勇氣,發揮“主心骨”和“一把手”的作用,最終而一錘定音是無可厚非的。不過,這種勇氣與魄力必須建立在科學、民主的基礎上的,而絕非是心血來潮,主觀武斷和盲目蠻干。 市場經濟有自己的規律,它的決策過程既要符合市場規律也要有相當的開放和透明。無論是工作還是重大項目,決策過程遠不是一兩次舉手表決走過場的程序,更不是管理者憑借個人感性或興趣的“拍板”行為,而是一個反復認識的過程,是一個理性、系統的完整程序。 一定意義上講,力排眾議只能說明決策者的魄力和決心,并沒有多少令人信服的說服力。任何場合,任何事情,只有一種聲音無疑是危險的。 2005年,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的10家中央企業原領導干部任期經濟審計報告中,有兩個對比數字十分耐人尋味:審計查出這些企業轉移挪用、貪污受賄等涉嫌經濟犯罪金額16億元,但由于決策失誤、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卻高達145億元。李審計長感嘆到,有的領導干部貪污幾百萬被判了刑,大家拍手稱快,但有的領導大筆一揮造成決策失誤,可能一下子就損失十幾個億,比貪污腐敗更可怕。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據聯想前CEO馬雪征回憶:當年楊元慶提交的關于聯想收購IBMPC業務的提議第二次被聯想控股董事會否決后,眼看這樁可能將聯想帶入國際市場的交易無疾而終,作為聯想的創始人,柳傳志并沒有力排眾議來推動交易。而是找來麥肯錫、高盛和GA投資公司,安排他們逐一去向控股公司的董事們分析并購利弊,在這一說服過程中,楊元慶、柳傳志都沒出現,結果,董事會成員被說服了,聯想控股批準了交易提案,2004年12月,聯想集團完成了收購。 隨著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各項民主制度建設的日趨完善,規范決策、依法決策、科學決策已成大勢所趨。憑“拍腦門兒”、“一言堂”式的“力排眾議”,并不是什么好方式。不僅如此,現實中還有一些人,他們的“力排眾議”,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借題發揮”,干著以權謀私的勾當。所以,在企業經營中,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科學務實的集思廣益,廣泛論證,增加決策的透明度,才能有效保證科學可持續的發展。 因此,無論是企業決策者還是各級領導干部,都應盡可能多一些聽取各階層人員意見,多一些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掌握實情,少一些“力排眾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