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1-24 記者:石朝格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訊
近日,央行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2006年全年,金融機構居民戶存款增加2.09萬億元,同比少增1125億元。居民儲蓄存款正源源不斷地流向股票、基金等理財渠道。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殷劍峰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股市的向好以及居民有效理財渠道的增加是最主要原因,消費增加與非公有企業主擴大投資對此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央行發布的2006年第四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家庭擁有的金融資產結構發生變化,基金成為居民家庭除儲蓄存款外擁有最多的金融資產。在如何支出中,選擇“購買股票和基金”的人數占比達18.5%,躍升至歷史最高。在家庭金融資產結構中,選擇“基金”為最主要金融資產的居民人數占比從上季度的6.7%猛升至10%,上升了3.3個百分點,位列第二;而選擇“儲蓄存款”的人數占比為65.8%,比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別下降2.4個百分點和3.6個百分點,比調查以來的平均水平(67.2%)低1.4個百分點。
殷劍峰認為,除了上述因素外,實體經濟投資與消費也是導致居民儲蓄變動的兩大因素。他分析說,我國目前的統計數據分類中,居民儲蓄與非公有企業主存款在很多時候其實很難被清楚區分,在宏觀調控緊縮、企業很難獲得銀行貸款的情況下,非公有企業主只有以自有資金增加投入;居民消費與儲蓄一直都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消費的持續增長,也在一定意義上起到了減緩儲蓄增長的作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