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是水災、風災、冰雹、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同時也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省區,農業人口占比高達82%,農業總收入約占GDP的25%左右。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開辦農業保險以來,廣西農業保險經歷了迅速上升、規模萎縮、逐步回升幾個發展階段。 廣西農業產業化辦公室藍云告訴記者,在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廣西政策性農業保險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根據廣西農業和財政部門的統一要求,自從2008年開始政策性農業保險啟動試點以來,已有多個試點縣受災后得到保險賠付。如受“黑格比”臺風影響,扶綏縣東門、山圩、柳橋三個鄉鎮的保險甘蔗大面積被洪水浸泡,經核損和理算損失4758畝,賠償金額172.5萬元,涉及農戶940戶。陸川縣溫泉、良平兩個鄉鎮損失2.3萬畝,賠償金額121萬元。 藍云等人認為,當前廣西農業保險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農業保險穩步推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保險覆蓋面較窄,且發展不平衡。目前廣西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很少,除政策性能繁母豬保險承保面較大外,其他農業保險僅在個別地區開辦,規模較小,覆蓋面較低,無法滿足農民群眾的風險保障需求。2008年以能繁母豬為首的養殖業保費收入11377.22萬元,是種植業保費收入的7.7倍。 二是保險市場體系不健全。農村市場體系不健全,至今部分偏遠縣域仍只有財險公司和壽險分支機構各1家,全廣西1000多個縣鄉鎮只有不到約400個鄉鎮設有保險分支機構,大部分鄉鎮沒有任何保險服務機構。一些公司的縣域保險分支機構保險服務功能薄弱。 三是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推行機制不完善。一方面保險公司查勘理賠機制不完善,由于量大面廣查勘速度跟不上,投保農戶有不少怨言,另外由于少數地方在查勘過程中沒有請農業專家評估定損,農戶對其公正性產生質疑。與此同時,一些地方政府簡單認為保險是商業化、市場化產業,片面認為政府要完全退出,農村居民不能從政府渠道獲得對保險的信任。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田東支公司經理凌清華等人認為,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應遵循政府引導、農戶自愿、市場運作、共同負擔、部門配合、穩步推進的基本原則,建立健全農業、財政、保監局等部門參加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機制,同時要考慮探索完善巨災再保險機制,如建立政策性保險基金會,以基金形式運作農業保險,以分散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