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蕭條往事:事實與神話
|
評《新政vs大蕭條》:被遺忘的人和事
|
|
2010-06-30 作者:徐瑾 來源:上海證券報
|
|
|
 |
作 者:阿米蒂·什萊斯 著,吳文忠 李丹莉 譯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
比較是人類的慣性,2007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迫使人類開始回望歷史深處,大蕭條熱再度興起,希望從中找到對造成危機的原因和走出危機的路徑的啟發。
關于大蕭條,我們通常聽到的美國版本是:柯立芝總統長期的自由放任衍生了“柯立芝繁榮”,卻埋下了經濟危機萌芽,繼而經濟風向轉向,胡佛總統的無所作為導致了經濟衰退的惡化,將美國人民拖入失業困苦的泥淖;而喊出“我們唯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的富蘭克林·羅斯?偨y則憑借整頓銀行與金融體系、復興工業、推行“以工代賑”、興建公共工程、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等系列新政,不僅拯救美國及其人民與水火之中,避免美國走上極權道路,也間接挽救了身陷二戰的億萬世界大眾。
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隨著新保守主義逐漸贏得主流話語權,凱恩斯主義揭示大蕭條危機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的觀點不斷受到挑戰,
其所提倡的擴大公共財政開支的對策也被詬病為政府過度干預經濟;與之對應則是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的觀點,認為美國大蕭條的關鍵因素在于“貨幣供應量”,一旦信貸緊縮,而美聯儲又緊縮銀根,遂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崩潰”,使得一次信貸危機演變為波及實體經濟的大蕭條。貨幣主義者一向強調政府除了貨幣之外無須過度干預經濟,而即使是貨幣政策,他們也往往主張維持固定不變的貨幣增長率。
更激進一步的理念來自奧地利學派,其對大蕭條主要觀點尤其以穆瑞·羅斯巴德不斷重印的《美國大蕭條》為人所知。羅斯巴德將大蕭條根源歸結為政府過多干預經濟,而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自由放任主義”,長期的信貸擴張埋下了危機種子,隨后“政府的過度干預政策使得危機長時間延續”,而如果政府減少干預,市場會自動完成恢復過程。
對照起來,美國著名記者、外交關系委員會經濟史資深研究員阿米蒂·什萊斯的新著《新政VS大蕭條:被遺忘的人和事》無疑是對凱恩斯版本的一次顛覆,她的觀點更為接近貨幣主義與奧地阿米蒂·什萊斯利學派之間:大蕭條深層次的問題是政府的干預。她顯然最為推崇柯立芝,因為柯立芝信奉“自己少卷入,世界會更好”;對比之下,同黨派的胡佛則是一位天生的干預主義者,他認定政府某些“行善之手”幫助企業會達到效果,至于羅斯福,在她看來延續了胡佛的行善之手,而且更類似莽撞得令人恐懼的實驗者,他的前提在于大規模軍事化式努力可以換來經濟復蘇,不過新政并沒有從本質上解決失業問題,1937年與1938年仍舊一派蕭條,三十年代成為美國少有的經濟停滯的十年。
早在什萊斯之前,這類翻案著作已不少見,與眾不同的是,阿米蒂·什萊斯重新挖掘厘清了大蕭條中“被遺忘的人”的角色。
“被遺忘的人”(The Forgotten
Man)這一概念,最早來自耶魯大學社會學家威廉·格·薩姆納:當A看到一件對他來說是錯誤的事情,并發現X正在受其煎熬時,A就與B談論這件事,接著A和B提議通過一項法律來糾正這種錯誤,以幫助X!八麄兊姆煽偸翘嶙h決定A、B和C能為X做什么。但是C是誰呢?A和B幫助X沒有錯。有錯的是法律,錯誤的是用契約的形式將C約束在這件事情上。C就是被遺忘的人,就是花了錢的人,就是從沒有被考慮過的人”。薩姆納信奉古典自由,極力反對福利政策,認為作為納稅主體的中產階級實際上成為“被遺忘的人”,而政府重新分配不僅效率低下,反而可能使得中產階級成為潛在福利對象。
不過,當羅斯福重提這個概念之時,卻完全被置換了概念:出于政治考慮,被遺忘的人不是指C,而是指X,C的處境顯然更為悲慘,不僅繼續被遺忘,還將仍然被要求“響應政治號召去獻愛心,使那些政治家們的靈魂得到慰藉”。在阿米蒂·什萊斯看來,這個C可以是萬千被稅收榨取現金小工商業主,也可以是大人物,比如歷經三位總統的財長安德魯·梅隆、芝加哥電業大王塞繆爾·英薩爾、落敗的羅斯福競爭者威爾基、風靡一時的邪教領袖迪萬神父……饒是如此,無論聲名顯赫還是無名小嘴,這些C們在時代的洪流中他們付出代價,同時也被徹底遺忘。
正是不同利益集團的再分配與持續博弈有效構成了現代美國的經濟、社會圖景。典型如美國經濟學新貴克魯格曼,他就一直很推崇羅斯福新政,認為“前新政”(Pre-NewDeal)時期的美國如同21世紀初的美國一樣,是一個財富與權力分配很不平均的國家;
正是羅斯福新政導致教育、醫療、環境等系類不平等改善,為美國經濟的“長鍍金年代”奠定基礎,他甚至號召奧巴馬向羅斯福多多學習。
向后看,是為了向前看,但越接近歷史,可能對其本質或更將困惑不解。正如大蕭條與新政,我們看到結果,卻無法對原因得到清晰而明確的結論。新政是神話還是事實?干預是否有效?宏觀政策短期與長期如何協調?或許不存在唯一答案,但思辨反省過程本身卻能讓我們遠離粗暴與武斷,在比較與印證之中逐漸接近馬克思所謂理解歷史現象的鑰匙。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