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加)杰夫·魯賓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這本書書名中的“世界越來越小”,是指由于廉價石油時代的終結,以往被忽略不計的距離及其成本會重新引起人們的重視,支撐近代以來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現有模式將被根本性改變。
本書作者、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世界市場首席經濟學家杰夫·魯賓,十余年前就已經通過數據測算等方式預測到如今的高油價,以及能源、經濟、環境危機與發展問題疊加給各國制造的國際麻煩!稙槭裁茨愕氖澜鐣絹碓叫。菏秃腿蚧慕K結》的第一部分旨在闡釋,為什么廉價石油時代正在以有違于樂觀主義者的趨勢終結,為何這一轉變是不可逆的。
在第一章開篇,杰夫·魯賓不無譏諷的寫道,如果你要出門坐車,恰好還能在沙發坐墊中找到一些零錢,這些零錢就派上大用場了,但你不能指望每天上班都能在家中順利的找到以往遺漏的零錢——在他看來,近年來世界各地石油公司發掘石油新產能的努力,及各國政府、金融界和媒體對這種努力發表的贊美,跟粗心漢寄望于每次都能在家中意外搜獲零錢的考慮是一樣的。
他引述了大量翔實的新聞報道、行業分析資料和數據,揭示出一個基本事實:全球石油供應已出現空前頹勢。北美國家已經在致力于開發難度大、開采效益低、危險系數高的深海油田(屢受颶風侵襲,并誘發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和加拿大油砂。這已部分推翻了經濟學家所謂“能源短缺推動油價走高,進而刺激研發更有效更安全的開采技術,以開采更難發現的自然礦藏”的推導鏈條。杰夫·魯賓指出,人們一直以來都過分輕視新石油供應所面臨的與日俱增的地理上的挑戰,僅僅局限于成本問題,而將與人類潛在的消耗規模相對的實物供應界定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廂情愿假設。
與之同時,由于石油儲量與開采限額相匹配的現行能源貿易機制,產油國完全沒有動力如實向世界告知真實的儲量以及可供順利開發的儲量值,對此已有一些業內專家和媒體提出過質疑,但又被樂觀的人們刻意忽略了。更棘手的問題在于,歐佩克產油國近年來大多引進建立了高耗能甚至奢侈使用石油資源的生產生活體系,譬如用石油發電,再用這些電能去保證酷夏時大型住宅和滑雪場的空調運轉,以及海水淡化工程,等等。
書中反思了近幾十年來石油產品使用效率提升,起到的刺激消費負面效應。而美國等國家同期大量拆除變賣電車、輕軌等城市(城際)公共交通設施,瘋狂斥資建設道路工程,更是推波助瀾。
廉價石油時代走向終結,不僅宣告存續至今的全球化貿易體系將無法承受畸高的物流成本之累,也將倒逼美國等國家重塑制造業、農業等行業,縮短物流距離。
值得一提的是,杰夫·魯賓也談到了,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如何應對國際間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碳交易(碳稅)新體系。他認為,美國等國應該充分發揮碳排放管理方面的優勢,在本國之內對碳排放企業征收費用,然后對進口產品執行同樣的費用標準。這必然將摧毀現有全球化貿易體系中,制造業、農業主要出口國在勞動力成本等方面既有優勢,使之服從于美國等主要進口國家的市場需求。
中國國內許多發展規劃和政策部署,均基于廉價石油時代、現有全球貿易體系穩定不變的前提。同時,中國在碳排放管理方面缺乏最基本的控制力。如果杰夫·魯賓的這一整套預想成真,必然意味著嚴重依賴出口的中國未來將面臨全方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