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滕泰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任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這是失望的冬天;我們面前什么都有,我們又都一無所有……——狄更斯
雖誕生于100多年前,這段話卻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們這個世界的真實寫照。五年前,世界經濟一片欣欣向榮之景,五年后,歐美經濟舉步維艱,救市之聲不絕于耳;五年前,某國央行還為防止經濟過熱不斷“踩剎車”,五年后,各國央行“踩油門”增加流動性之舉卻無法使經濟重新煥發活力;五年前,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夜夜不眠,金錢似乎從沒有停滯地流進華爾街精英的口袋,五年后,五大投資銀行悉數倒閉重組,裁員的恐怖籠罩著金融行業;五年前,中國的投資者還在歡呼股市“萬點論”,五年后,中國的資本市場卻不斷有“鱷魚進去,壁虎出來”這類的嘲諷之語。五年,歷史見證了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而在周期的不同階段,每個人都深切的感受到樂觀、貪婪、不安、懷疑、擔憂、恐懼、悲觀……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我們的經濟出了什么問題?我們未來應該怎么辦?
作為一名宏觀經濟的研究者、投行經濟學家和資本市場的親歷者,筆者從多個角度深刻地體會著周期的不同階段所帶來的沖擊:一方面作為投行經濟學家要通過多維度宏微觀指標的監測,對下一個階段的經濟走勢做出自己的預測;另一方面要把這種預測轉換為對股票市場、債券貨幣市場、房地產市場、黃金與大宗商品市場等的具體投資策略;同時作為中央政府某些決策部門的專家庫成員,還要在決策咨詢會上提出具體的決策建議。事實上,無論對投資者建言,還是對國家經濟決策者建言,其責任都是極其沉重的。如今五年多過去,回首每個階段所做的預測和政策建議,無論是被實踐驗證的還是沒有被驗證的,無論是被政府采納的還是沒有被采納的,都變得格外有意義。因為這事關方法論、認識論和邏輯的問題,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對未來的預測具有極其珍貴的價值。
2008年初,美國次貸危機愈演愈烈,我強烈地感覺到世界經濟格局和金融秩序即將發生重大變化,帶著對次貸危機的一線體驗,筆者結束了在美國沃頓商學院訪問學者歷程,踏上了回國之路;貒,筆者感到國內對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估計不足,于2008年1月撰文指出“次貸危機將導致美國25年來借貸消費增長模式的終結和全球資本市場五年牛市的拐點”。2008年9月雷曼倒閉引發全球金融海嘯,中國自然也未能幸免,這直接導致了兩個月后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出臺。2009年初,國內輿論對經濟前景一片悲觀,筆者最早提出《中國經濟已然觸底通縮與資產泡沫并存》——正是這篇研究報告,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使我后來多次受邀參加央行、發改委、國務院研究室、中央政策研究室等決策部門的會議,甚至總理召開的專家咨詢會,從而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機會以市場派學者的身份參與政策決策。
在筆者看來,國家的國力要強盛,民眾的資產要增值,就必須擺脫對計劃經濟、鳥籠經濟、凱恩斯主義,或貨幣學派的生搬硬套,而需要從供給學派入手,從財富創造的源泉入手,通過制度改革、技術創新,實現從“庫茲涅夫增長”到“熊彼得增長”和“斯密增長”模式的轉變;通過減稅、反壟斷、放松管制、民營化、自由化等方法,讓資本、技術、人口、資源、和制度等一切制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本書中收錄了筆者自2008年以來的代表性評論文章和近期最新研究成果,分為“改革”;“周期與增長”;“物價”;“對外開放”;“資本市場”;“樓市、黃金、大宗商品”;“未來展望”七個部分,不求給中國經濟開出萬靈藥,只希望與讀者分享筆者在過去五年中對于中國的宏觀經濟、資本市場的一些研究經驗、教訓、感觸以及參與高層決策的一些體驗,也希望書中提出的對股市、房地產和大宗商品的見解和研究方法可供讀者借鑒,并幫助投資者認識經濟周期,以及周期不同階段各種資產價格的漲跌規律,從而有利于實現自己財富和資產更快地增值。站在新周期的起點,本書第七部分也結合上一輪周期的經驗,對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貨幣政策走向、物價、房價、黃金價格、股票、PE等資產市場的走勢以及未來的風險和收益做出了預測,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