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個時髦名詞。在很多流行的商業創新故事中,當事者總是有著好運,偶然之舉歪打正著恰好切中了行業演化、技術升級或者客戶需求的命脈。這就像是很多人認定一些科學家能夠得出重大發現或發明純屬幸運,商業創新往往也被解釋為偶然、僥幸。人們不愿意從一個個科學創新、商業創新的故事里邊,去發現科學家、企業家的辛勞,這是一種典型的懶惰思維。
創新,或者更嚴謹一點說,絕大多數創新,必須精益化。精益化旨在減少做無用功的成本消耗,讓創新探索能夠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曾在大型國企和外企沉浸多年的管理專家、“福布斯中文網”專欄作家余鋒所著的《精益創新:企業高效創新八步法》一書不僅給出了精益創新八步法的建議,解析了創新戰略、市場細分、了解客戶、確定創新機會、生成創意、評估創意、實施創新、塑造持續創新的環境八個步驟,更結合大量中外企業創新的成敗案例,對主要步驟中常見的關鍵錯誤給予了剖析。這本書對于國內創業企業、轉型企業的創新發展,提高創新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引意義。
在談到市場細分步驟時,書作者首先給出了市場細分對創新所能起到的作用、具體方法、標準等介紹,然后對很多企業斥巨資開展的市場細分無法收到預期成果作了分析,認為存在兩個根本原因,一是未能做足功課,包括選用了錯誤的細分方法、信息渠道存在堵塞等;二是沒有為一線員工簡化市場細分的結果,導致理解存在偏差。
精益創新必須了解客戶,但仍普遍存在企業不知如何走近客戶,如何促成與客戶的坦率交流,如何采用有效信息等疑慮。書中也談到了了解客戶常見的錯誤,首先,問錯了對象,企業要了解的客戶必須是目標市場中的目標客戶,主要是價值鏈上的各種人員,如果將其他人作為主要調研了解的對象,收集的意見就完全可能出現方向性錯誤;其次,問錯問題,準確性和深度不能令人滿意;第三,錯誤等同,即將沒有收到客戶不滿意的回復等同于客戶滿意;第四,目標不清,等等。書作者針對這些常見錯誤,給出了頗為翔實而具有可操作性的解決建議,還提醒指出了解客戶過程中,需要力避客戶需求定義不明等問題。
接下來就是確定創新機會。中外很多知名企業都曾將創新的重點放在已經滿足的客戶需求上,這不僅削弱了創新所可能帶來的市場效益,而且影響了現有產品或服務體系,甚至可能讓客戶因為過多選擇而無所適從。還有企業將創新的重點放在不太重要的需求上,比如月餅、茶葉等行業企業不是致力于改善產品品質,而是挖空心思改進產品外包裝。另外,一些公司將創新訴求放在了可能引發負面影響的需求上。書中也對走出這幾類常見的確定創新誤區提供了操作建議。
實施創新是又一個容易引發關鍵錯誤的環節。按照書作者的梳理,實施創新的首要誤區在于高估市場,從而過量生產或過量設計;第二,讓創新實施過程無謂的耗費在審批、銜接等業務環節,進而錯失機遇;第三,非增值的加工,特別典型的是企業部門之間甚至崗位之間的信息分隔,常常讓很多員工同時在做同樣的數據分析(或材料分析),甚至花大量時間來研究其實早有定論的問題;第四,信息收集不完整、分析質量不高導致的創新實施差錯和偏差增加,這不僅將極大的提高創新的糾錯成本,還將影響整體進程;第五,公司沒有為創新實施過程中的部門、員工人際溝通提供便利,人們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往于不同的辦公室、辦公樓甚至相隔甚遠的辦公地點。
企業最大的風險是不創新,最令人惋惜的風險是未能做到精益的創新,只有精益求精,促成創新資源的集約化高效使用,才能在帶來可觀的創新回報的同時,避免因為無效任務占用員工過多時間而讓員工面臨無法負荷的重壓。對照我國與美國的一些同樣以創新而著稱的企業,不難發現,我國的一些著名公司的員工無一例外都存在過勞負荷的現象,創新效益低下,甚至不妨說,企業的創新發展是以透支員工健康乃至生命為代價的。而這些公司的美國同行,幾乎不存在這樣的現象,卻有著更為顯著的創新效益。這也就是說,精益創新本身將使得公司變得更趨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