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阿萊克斯·彭特蘭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
全球大數據權威、可穿戴設備之父、麻省理工學院人類動力學實驗室主任阿萊克斯·彭特蘭做過一項觀察實驗,當個體交易員與他人連接過少時,其社會學習的機會就少,交易回報較低,只有那種可以獲得社會學習機會,又有獨立決策空間的交易員,才會獲得令人滿意的收益。
彭特蘭認為,合適的想法速流率可以使投資回報提升30%。這種提升效應在其他領域也同樣存在,簡言之,當社會學習和個體學習形成較好組合,既能保證必要的多樣性,也能維持獨立思考,就產生了群體智慧。
行為經濟學家、進化生物學家已經證明,人并非傳統經濟學描繪的理性“經濟人”,而是受到互惠等心理機制影響。有限理性、厭惡損失、有限意志力、有限自私、注重公平才是真實的人性;ヂ摼W時代特別是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增強了人們之間的交流頻率,當然也改變了人際交流的方式,使得互惠機制等社會網絡機制發揮更大作用。這也意味著,人們更可能較好地實現社會學習,汲取更多有價值的多樣化信息,提高行為的理性。
彭特蘭所著的《智慧社會:大數據與社會物理學》一書,闡述了構建智慧社會的社會機制基礎。他首先探討了智慧組織。研究發現,預測集體智能的最重要因素是話輪轉換的平等性,也就是不能由少數個體主導議程;緊隨其后的重要因素是群體成員的社會智能。
怎樣構建高效組織、智慧組織?書中給出的建議是,建立起可視化的互動模式。途徑之一是參與,創造有利于組織、團隊內部進行社會學習的氛圍;途徑之二是探索,即鼓勵而非壓制探索;途徑之三是確保多樣性。同樣,在社會管理、公共事務領域,經常需要創建臨時、速成的組織,比如志愿者團隊。
這本書第三部分談到了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經常被等同于信息城市、數字城市或運用大數據、互聯網實施自動化管理的城市。智慧城市的實質是,借助社會物理學和大數據,改善社會動員、社會網絡、社會參與,讓城市中的社會成員更好地實現社會學習,更好地遵循社會行為規范;同時,城市的公共服務、商業組織、居住等也將變得更趨友好。
運用大數據統計人類行為特征在技術上已經成為可能,特別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等智能設備的普及化,將可以集中提供更全面、實時化的活動信息,有助于分析預測個人和社會群體的下一步行為,使城市變得更和諧。
從一個個智慧組織、智慧城市上升到智慧社會,目前及未來面臨的較大障礙,是大量有效數據被限制在分散的“信息孤島”中,其中許多涉及公民隱私的數據又被不恰當地使用。突破現有障礙,需要一方面擊破“信息孤島”,推進公共管理、商業信息在法律允許、有助于維護公共利益前提下得到更廣泛有效的開發使用,另一方面要切實保障公民的隱私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