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居民的消費潛能已初步被激發出來;如果未來相關政策能夠繼續堅持,近10年來一直困擾我國經濟的居民消費需求不足問題,可能逐步得到緩解。我國居民迫切希望能夠積累起某種最低限度的“儲備資產”,一旦這一目標實現,其消費潛能就可能被激發。從這個意義上說,財富水平亦即收入水平的提高,應該是激發居民消費需求的關鍵。 近期居民消費表現強勁。根據商務部的監測,在剛剛結束的“五一”黃金周里,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320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5.5%。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也顯示,自去年以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速持續走高,到一季度末,已達到14.9%,恢復到1997年4月前后的水平。所有這些數據均明確顯示:我國居民的消費潛能已初步被激發出來;如果未來相關政策能夠繼續堅持,近10年來一直困擾我國經濟的居民消費需求不足問題,可能逐步得到緩解。 在主流發展經濟學看來,由于人們的一般需求均已得到較好滿足,因而,消費需求不足更易見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社會中,而低收入國家則更可能因過度消費而導致儲蓄不足。但令人意外的是,正是在我國這樣一個剛剛跨過溫飽門檻,從而在提升居民消費需求方面有著先天優勢的經濟體,卻自1992年開始,居民消費傾向出現持續下落,并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顯性化,最終發展成為一個困擾各方的重大宏觀經濟難題。到目前,這一現象還未得到有效解決,甚至被視為造成我國經濟內外失衡的關鍵問題。 應該說,總體上極低的居民消費水平有著雙重政策含義,即一方面,由于尚處在較低的生活水平上,居民應該具有較強的改善生活水平的動機。國外經濟學家的實驗研究已清楚表明,現實中的消費者常常系統地以過度消費的形式偏離標準理性跨期配置資源模型的預見。這意味著,在貧窮的環境下,只要可能,人們通常不太可能放棄即時出現的提高消費、改善生活的寶貴機會,即使事后看來未必完全理性。我國居民1990年代以來的消費狀況也顯示了這一點。在世界前10大經濟體中,在1994-2003年間,我國居民最終消費增長速度是最快的,為7.80%,遠遠高于發達國家中最高的美國3.81%的水平,也比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的5.33%的水平高出2.47個百分點。這一對比明確顯示,總體仍然處在較低生活上的我國居民,有著強烈的改善生活水平的動機。 但另一方面,極低的收入水平和相對較高的消費增速,也同時意味著居民總體上持有的財富水平也始終較低,即缺乏應付風險的必要“儲備資產”,一旦經受沖擊,其生活就可能跌至某個令人難以承受的災難性水平之下。特別是在先前各種社會保障隨著市場化推進而被不斷剝離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就更可能出現。由此,居民迫切希望能夠積累起某種最低限度的“儲備資產”。而一旦這一目標實現,其消費潛能就可能被激發。從這個意義上說,財富水平亦即收入水平的提高,應該是激發居民消費需求的關鍵。 近期良好的居民消費形勢,是與近年來中央推行的一系列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密切相關的。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對種糧農民的補貼、新型合作醫療的逐步推廣、社會保障范圍擴大、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更嚴格的執行,特別是經濟持續高增長所帶來的失業率下降和工資水平提高,均使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數據顯示,2006年,農村居民收入實際增長7.4%,比上年加快1.2個百分點;城鎮居民收入實際增長10.4%,比上年加快0.8個百分點。今年第一季度,城鎮居民收入實際增速更是達到了16.6%,農民現金收入的實際增長也達到了12.1%,大大高于同期11.1%的經濟增長速度。與之相對應,人民銀行提供的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也顯示:認為收入提高的居民在2007年第一季度達到了6年來的歷史最高水平,而對未來收入的信心指數也處于歷史高位。因此,眼下實際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未來收入預期的改善,應當是當前消費快速增長的最主要推動力量。 當然,由于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未來我國居民消費可能表現為不同的層次。在城鎮和農村較高收入群體中,其消費已跨過單純溫飽需求的階段,而逐步邁向更高享受的層次。在這一過程中,旅游休閑、醫療保健、教育娛樂、汽車和居住等領域,將成為其未來的主要消費領域。以汽車為例,在2006年的汽車銷售中,私人購車比例已上升到80%。而對中低收入群體來說,其消費將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改善上。因而,服裝、肉禽蛋奶、煙酒、子女教育的改善等可能成為其未來消費重點。而無論是哪一層次的消費增長,都將帶動我國未來物流和零售業的繁榮。
(作者單位:興業銀行資金營運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