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政府職能 求解民生難題
    2007-06-04    唐茂華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住房、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已被我國政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傾聽民意,關注民生,積極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已經日益成為政府的中心工作。這充分體現出中國政府努力將以GDP為主要表征的經濟增長轉化為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福利的決心和信心,讓最廣大社會群體都能普遍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改革開放近30年來,隨著原有體制深刻變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完善,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經濟的市場化過程也有其固有的弊端,最為突出地表現為這種市場化過程不僅體現在一般產品方面,而且迅速席卷那些與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息息相關的住房、醫療、教育等基本需求品領域。在市場化本身容易帶來收入分配“馬太效應”的情況下,基本需求成本的急劇上升給社會中低收入群體帶來較大的生活負擔,特別是這種發展機會的不均等使社會低收入群體失去了向上自由流動的根本途徑。諸如,教育是任何一個國家社會階層自由流動和長期收入分配均等化最為可靠的政策,但教育成本的攀升和教育資源的非均衡分配使得社會低收入群體的人力資本投資受阻。這種起點的不公平將導致社會階層等級結構分化,并由此可能導致社會收入差距持續拉大、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群體性突發事件增多等諸多經濟社會矛盾并發,最終將直接危害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的持續發展。
  市場化所引發的經濟社會問題并不是中國經濟特有的現象,回顧英、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史,自工業革命之后,在自由市場經濟號角的驅動下,西方國家物質生產能力空前高漲。但這種經濟體制有其固有的缺陷,突出表現為社會成員之間在財富初次分配方面的兩極分化日益加劇,并由此導致的社會購買力總量相對偏低,進而引發以生產相對過剩為特征的周期性經濟危機。這種經濟危機的直接結果是兩大階級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激烈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沖突,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應當說,早期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經濟社會矛盾直接表現為兩大階級的對立對抗,這是同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問題具有本質不同的。但探索資本主義社會如何從這種矛盾和沖突中走出來,確有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鑒之處。對此,有必要回溯到西方福利制度的變遷。
  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之后,面對工業化和市場化所帶來的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摒棄了早期“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強化了政府干預。這種干預的形式就是多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建立了不同模式的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國家”的道路。關于福利國家具有很多不同的解釋,但其主要方面在于政府保證社會公民都能普遍享有最低標準的收入、營養、健康、住房和就業機會,即在市場初次分配導致社會分化的情況下,通過國家和政府提供機制化的公共服務來保障最廣大社會成員的基本需求,將所有個人的基本需求都置于政府的保護之下。福利國家的本質就是政府應當承擔起保障基本公民權的職責,為此必須有強力的政府公共服務來保障最廣大人民的基本需求,這種基本需求不僅是利用補救模式來消除絕對貧困,而應在現代經濟高度發達的條件下將福利功能延伸到營養、住房、健康和教育等諸多方面,用以保證廣大社會群體的基本需求。
  福利制度作為現代西方工業社會中的一個完整龐大的調節機器,使西方國家長期以來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得以緩和。從根本上來說,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自由市場失靈的條件下政府職能回歸的過程,更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回歸的過程。
  回到中國現實,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加速轉型,已經進入從一般溫飽社會向全面小康社會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轉型與發展的特定時期,社會公共需求以超常的速度增長,然而住房、教育、醫療、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嚴重不足和不均等直接造成了社會群體的經濟收入差距和社會階層分化,不利于社會穩定和社會和諧。為此,需要借鑒發達市場國家的經驗,通過政府提供機制化公共服務來降低社會基本需求成本,使最廣大社會成員都能公平享有基本需求,進而通過公平享有平等的社會參與和自由階層流動的機會來間接實現社會公平。
  具體而言,必須強調基本需求品的社會屬性而非市場屬性。當前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不足最為突出地表現在住房、教育及醫療等方面。政府不應對日益高漲的住房市場聽之任之,如果說現行商品化的住房價格高漲不可避免的話,那么仿照香港和新加坡實行大規模的政府住房計劃則勢在必行。在教育方面,要消滅貧困首先必須促進教育機會的均等化,這是社會低收入群體獲取公平的社會參與能力和自由流動機會的首要途徑。
  當前,我國正在加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社會具有諸多豐富的內涵,但構建和諧社會的一條重要主線就是重塑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政府需要為最廣大社會群體的基本需求提供機制化的公共服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現實經濟要求有一個強勢政府,但這種強勢政府的職能不僅在于其經濟職能,而且在于其社會福利的供給職能和公共服務的保障職能。隨著物質生產能力的極大豐富,政府應當逐步保障最廣大社會成員的生存需求和基本需求,這是真正走向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別于西方自由市場經濟的重要方面。

(作者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

  相關稿件
 
在线精品自偷自拍无码琪琪|国产普通话对白视频二区|巨爆乳肉感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