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膳未必佳
    2007-06-29    汪朗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世上許多事情往往與身份地位不成正比,比如說皇上的飯食就未見得是天下第一。
  要說皇上的吃喝不如尋常百姓,自然沒人相信,起碼場面之壯觀就非一般人可比!吨芏Y·天官·膳夫》記載,周天子的伙食標準是:“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绷燃词、稷、稻、粱、麥、菰(薏米);六牲即豕、牛、羊、雞、魚、雁(鵝);六清即稻、黍、粱三種糧食釀的清酒及連糟之酒;八物即“八珍”?磥,周天子吃一頓飯,手下人且得忙活一陣,光這一百二十甕醬,搬來倒去的,也得費把子力氣。按照編制,周代宮廷之中,管醬的有六十四人,估計其中不少是專門負責倒騰醬缸的。周代之醬與今天不同,是將魚、肉、蔬菜、水果甚至螞蟻卵等之類的東西,剁巴剁巴腌制而成的。其味道究竟如何?無從考證。因為以后再無人肯吃。
  到了清朝,皇上吃飯場面依然壯觀。據《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載:清初御膳,定例有一百二十品。至嘉慶道光年間,御膳減為六十四品,以示節儉。至咸豐末年,內憂外患不斷,御膳又減至三十二品。至同治初年,又復減去其八,據說這是慈安太后的懿旨。即便如此,幾十樣飯菜也得擺好幾張桌子。待到慈安過世,慈禧大權獨攬,吃喝上便又大發起來。
  不過,盡管御膳樣數不少,質量卻未必有多高。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福隆安等官員曾經三次向皇上呈報伙食賬。其中正月初一至初十的十天中,內外膳房用:“五十斤豬五十五口、豬肉三千九百三十五斤八兩、文蹄二百七斤、肚子四十個、心肺三十二個、豬油四十九斤八兩、大腸四十根半、小腸五十五根半、腰子二十二個、管子一百五十根、肥雞三十五只半、肥鴨五十八只、菜雞一百十七只半、菜鴨一百三十五只、當年雞七只。以上十五項,共用銀五百三十四兩二錢二分六厘零!眱韧馍欧渴菍9┑酆髬邋院鹊,本應由宮廷事務管理局即內務府負責,福隆安是兵部尚書兼管工部事務,與此根本不搭界。想必因為他是乾隆的女婿,老丈人想查查有沒有人揩自己的油,只有找自家人幫忙。
  單看這筆伙食賬,乾隆爺吃得很是一般,連腸子肚子之類的下水都往上招呼,實在有悖健康。當然,御膳之中確乎也有燕窩、海參、猴頭、鹿肉之類的稀罕物,例由各地大員進貢,用不著皇上掏腰包。不過,其中確乎沒有魚翅、鮑魚、老鼠斑、帝王蟹這些讓人一看價錢就眼暈的玩意兒,因此,現在的一些人實在是比皇上更有口福,而且同樣不用自掏腰包。
  御膳未必佳的另一原因,是皇上吃飯的方式很成問題。中國飲食講究現做現吃,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對此有經典論述:“物味取鮮,全在起鍋時,及鋒而試。略為停頓,便如霉過衣裳,雖錦繡綺羅,亦晦悶而舊氣可憎矣!嘗見性急主人,每擺菜,必一齊搬出。于是廚人將一席之菜,都放蒸籠中,候主人催取,通行齊上。此中尚得有佳味哉!”可是,清朝的皇上太后吃飯卻偏偏要一齊搬出,全然不講進食之道。
  當年慈禧太后的吃食,都是由廚師事先做好,裝進食盒,再放入“被窩”保溫!氨桓C”是太監們的叫法,其實是用黃云緞做成的棉袱子。等到老佛爺傳膳,太監們便立馬到膳房將食盒請出“被窩”,送至餐桌,待飯菜全部擺齊后,才能恭請太后用膳。這套規矩是朱家溍先生1950年時從伺候過慈禧的太監耿進喜那里打探來的,并非道聽途說。末代皇帝溥儀吃飯時還是這套規矩,只不過太監將菜肴擺齊后,還得吆喝一聲“打碗蓋”,將數十種菜肴的碟碗之蓋一齊掀開,劈里啪啦,很是熱鬧。熱鬧歸熱鬧,可這樣的“霉過衣裳”,未免倒人胃口,絕無佳味可言。
  同為愛新覺羅的子孫,清朝王爺的吃喝有時倒比御膳強些。據睿親王的后人金寄水先生回憶,當年睿王府有一道特色菜“煎串黃花魚”:將新鮮黃花魚拾掇干凈,在背上劃三刀,抹上醬油,候其微干,放入油鍋煎至微黃,然后每兩尾置于一碗,澆高湯,加入清醬肉絲,熏雞絲或瘦豬肉絲,放香菇、海米、玉蘭片、姜蔥等和適量鹽、糖,最后撒上新鮮的花椒蕊,將魚放入籠中蒸一下入味兒,即可食用!袄媳本卑岩咽熘锓湃胝翦佋偌訜岱Q為“串”,故此魚按其做法稱為“煎串”。煎而后串可以將魚的香氣、湯的香氣和花椒蕊的香氣融為一體,算是一道佳肴。此菜串后即食,方能得其鮮美,如果成菜之后硬要它去鉆什么“被窩”,肯定玩兒完。
  世間萬物皆有道,吃飯亦然。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任憑你是皇帝老兒,到頭來也只有吃癟的份兒。
  相關稿件
 
在线精品自偷自拍无码琪琪|国产普通话对白视频二区|巨爆乳肉感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