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出票事件”正在朝好的方向發展,“出票卻不售票”視頻出現后,先是北京站迅速回應了輿論質疑,稱出票只是為了提高效率,不存在倒票、留票等違規情況。然后在1月14日,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又在做客人民網時稱“出票事件”是正常操作。到了1月15日,回應質疑升級為鐵道部的道歉。鐵道部副部長王志國當天表示,北京站售票員在售票室大量出票和存放事件,盡管不存在違規,但帶來了誤解以及傷害了旅客感情,他代表鐵道部誠懇地向廣大旅客致歉。(1月15日《中新網》)
雖然這兩天有很多人認為,鐵道部的內部調查不能為“出票事件”洗清嫌疑,但我倒是傾向于相信這里面沒有貓膩——當前一票如此難求,大家都憋著一肚子火,北京站即便真有工作人員要倒票,也不會如此明目張膽。王志國說這是個“誤解”,是站得住腳的。鐵道部為“誤解”道歉,態度也不可謂不誠懇,F在的最大問題是,“出票事件”為什么會引起人們近乎本能的質疑呢?
王志國說,在大量旅客排長隊焦急等待購票的情況下,車站的這種售票程序安排,以及37號窗口售票員的這種做法給旅客確實帶來了誤解。這話說得很婉轉,但意思很明顯:這樣的程序,即便不算錯,至少也是不妥。其實人們之所以這么容易上火,根本原因還不是北京站不妥的售票程序,也不是那個售票員的做法,而是長期以來“火車票銷售不夠透明”的現狀,“出票事件”只是一個引子罷了。如果不能把火車票擺在玻璃盒子里賣,“出票事件風波”必將易地上演。
大家都知道,現在買火車票,你只能通過車站顯示屏或網絡知道某某線路還有沒有票、還有多少張票。至于某條線路共有多少趟列車,有多少張票,這些票在各個車站或代售點之間如何分配,你統統都不知道。你所能做的就是,有票你就買,沒票,就認倒霉。處在這樣的環境下,任何一個排隊買票吃夠了苦頭的人,看到售票員大量出票卻不賣,都會本能地懷疑這批火車票有貓膩,不是倒票就是留票。尤其是如今黃牛與鐵路工作人員勾結倒票之事屢有發生,旅客們的焦慮和質疑就必然會被加倍放大。王志國說旅客的感情因誤解受到了傷害,這話沒錯,火車票賣得不夠透明,誤解是必然的,傷害,也是必然的。受傷的,其實不僅是旅客,也有在旅客們慣性質疑心理下動輒得咎的鐵道部。
怎么才能沒有誤解呢?怎么才能讓旅客和鐵道部都不再受傷呢?只能是透明賣票。雖然按鐵道部的說法,實名購票不現實,但在車票總量、各站分配這些環節上實現透明操作,卻并不是什么難事。售票過程的最大程度透明,不僅能舒緩旅客們的焦慮,也能擠壓倒票的空間,可謂一舉兩得?倳浺箬F道部開動腦筋化解買票難矛盾,這就算是我給鐵道部的一點小建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