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企穩之后,不確定性仍然存在。接下來仍是一個關鍵時期。在繼續落實4萬億投資計劃的同時,還需要啟動新一輪的政策措施。
經濟見底仍有不確定性
3月份人民幣新增貸款狂增1.89萬億,將一季度新增總規模推至4.58萬億元,已完成全年新增投放量底線5萬億的90%以上。在貨幣環境空前寬松的背景下,物價的繼續下跌沒有引發多少悲觀討論。如果在坊間提前露臉的物價數據屬實,3月份就將是CPI和PPI同比增速連續第二個月雙雙為負。
經歷去年四季度急劇下墜之后,宏觀經濟在今年一季度的表現相當理想,尤其是在月度環比的意義上。3月,中國進出口同比跌幅較前兩個月有所收窄,當月外貿順差強勁反彈;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逐月回升,前兩個月同比增長3.8%,3月同比增長8.3%。與美、歐、日等主要經濟仍在探底明顯不同,中國的部分指標開始企穩甚至有所回暖。這的確是個好消息。這也支持了資產價格出現了一輪不錯的反彈。 眼下有關經濟是否已經見底的爭論很多。筆者還是堅持已經給出的判斷,經濟已經觸底,并認為觸底并不意味著反彈會立刻展開。近期宏觀經濟可能會有所回暖,但力度應該相當微弱。雖然急速的V型反轉不大可能上演,但這已經是一個相當理想的表現了。 現在宏觀經濟還存在若干的不確定性。首要的不確定性當然來自外部。金融機構爆發出災難性消息的可能性已經減小,但如果其有毒資產不能得到有效及時清理,一些機構或將難逃淪為僵尸銀行的厄運。這會拖延歐美實體經濟的復蘇。此外,一些缺乏競爭力的傳統制造業比如底特律的汽車制造業正面臨困境,也可能會引發進一步產業收縮?傊,年底之前,外部環境不會好轉,出口下降導致的調整還會持續。 更大的不確定性還是來自內部。經濟暫時企穩之后,進一步政策加碼似乎失去了目標。事實上,適度放松的貨幣政策已經營造出了壯觀的新增信貸規模。不過,有跡象顯示,這些信貸以及投資的增加主要發生在政府支持項目和大中型國有企業占主導的部門,出口和私人部門甚至仍在收縮。3月的PMI(采購經理人指數)最能說明這一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連續4個月反彈,已經達到了50以上的水平;但法國里昂證券公布的3月份PMI指數不增反跌?紤]到樣本范圍,這一變動反應了中小企業,特別是與外貿、出口相關的中小企業仍未度過時艱。
政策力度不應該減弱
現在市場上涌動著空前的流動性,以目前的實體經濟增速,顯然無法消化這些流動性,這些流動性要么在金融系統空轉,要么導致經濟進入滯漲,除非實體經濟出現明顯好轉。 在上世紀大蕭條中,一些國家的反應是迅速放棄金本位制,而另一些國家則選擇不惜代價地固守金本位制。放棄金本位制的國家可以增加貨幣供應提高價格水平,而堅持金本位制的國家被迫陷入更嚴重的通貨緊縮。有證據表明,那些放棄了金本位制的國家比堅持金本位制的國家從大蕭條中復蘇的更快。事實上,沒有一個國家在堅持金本位制的時候表現出明顯的復蘇。復蘇對匯率制度的高度依賴,有力地證明了貨幣因素的重要性。 這一發現已經在當前的危機救助機制中被充分吸收利用。鑒于外部環境近期難有起色,政策面就需要考量已有政策是否能夠避免經濟二次探底。在私人部門自發增長的動力啟動前,政策力度就不應該減弱。實際上,進一步出臺經濟刺激計劃并沒有失去目標。如果有新的刺激方面,那刺激重點必將轉移至公共領域和被用于啟動內需。應該指出,居民消費的表現還是令人欣慰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由2007年的16.8%提高到2008年的增長21.6%。但如果要想改變我國消費率的歷史性下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家庭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平均略高于50%。該比例在上世紀90年代降到了46%,2007年大約為35%。而2007年美國家庭消費占GDP的比例為72%。 就具體政策而言,很多人對下調“雙率”(利率和準備金率)充滿期待。但考慮到貨幣供應處于前所未有的寬松狀態,信貸增速規模巨大,貨幣政策放松的力度和空間不會很大。當前的問題不在于貨幣金融領域,而在于實體經濟。貨幣政策更可能再次充當一個風向標,隨之而來的將是政策框架以及各類細化政策的出臺。政策的目標在于,將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釋放出來的流動性引導向實體經濟部門尤其是公共部門。新的經濟刺激計劃或許不如以投資為主的經濟刺激計劃集中,但對于經濟結構的平衡將更有意義。 在筆者看來,剛剛出臺的新醫改方案可看作是新的經濟刺激計劃。8500億元的資金是新增資金,投向也是長期積弱不振的領域。教育和社會保障當然是備選領域。此外,城市化可能是一個涉及面更廣的突破口。城市化則不但能夠帶來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更將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出廣闊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