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內河、湖泊分布甚廣,是極其重要的飲用水源及生態資源。不過,美國長期工業發展階段積累起來的水污染問題十分嚴重,面臨著“先污染、后治理”的難題。 位于美國和加拿大交界處的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域。近年來,美國政府對五大湖水源治污問題十分重視,并希望能夠恢復五大湖的生態原貌。 美國環境保護署設有專門的五大湖環境保護部門。另外,2004年5月,美國總統布什曾頒布行政命令,創立“五大湖政府部門間特別工作組”,總體協調聯邦政府的治污項目。 1970年第一屆世界地球日活動在美國大獲成功后,美國通過了一系列有關環境保護的聯邦立法。其中,1972年出臺的《潔凈水資源法》和1974年出臺的《安全飲用水法》是美國最重要的保護水源、治理污染的法律依據。 此外,半個世紀以來,民間環保在美國蓬勃發展。各類環保組織以及個人通過媒體等途徑發揮了重要作用。五大湖的磷污染問題最初就是由生態學家提出的。洗衣店等行業排放的含有磷酸鹽成分的污水流入周邊河流湖泊中,導致水中藻類泛濫。如今,美國對五大湖地區的磷排放實施了嚴格限制。 就在上個月21日,以“全國保護野生生物聯合會”為首的8家環保組織宣布他們的“起訴”計劃,要針對幾家在五大湖流域運營的船運公司逐個提起訴訟,指控這些公司違反《潔凈水資源法》,向湖中排放大量未經處理的船舶壓載水。壓載水可能將一些外來物種引入當地水系,破壞湖泊生態系統。 五大湖被譽為北美地區的五大肺,對于生態平衡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五大湖為鏡,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球變暖、環境惡化等帶來的觸目驚心的后果。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日前報道說,整個五大湖流域的水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游船碼頭不得不向更深水位移動,商業船只也被迫減少貨運量。 專家指出,很多工業化國家在水源等環境問題上都走過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對于“污染容易治理難”深有體會。發展中國家應以此為鑒,不能再重蹈覆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