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亞各國經濟漸趨復蘇,與其山水相依的新疆迎來了一撥撥國際商旅,烏魯木齊的大小商戶一時間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然而,隨著輔佐他們的翻譯“變臉”,有的商家穩定銷售渠道、開拓更大市場的想法落了空。從去年至今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烏魯木齊市竟有近百名外貿商戶被同一個翻譯騙走價值200萬元的商品。 譯員?掮客?市霸?面對俄語翻譯的“角色”之變,商戶們的心隱隱作痛。而事實上,烏魯木齊外貿市場眾多流動翻譯的不規范行為,已開始影響“絲路”復興和翻譯行業的聲譽。
 |
一名哈薩克斯坦客商在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國際商貿中心挑選商品。新華社記者 沙達提
攝 | 在經銷商和外商之間,翻譯既是國內商家的“財神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外商在中國的“代理人”。但翻譯一旦玩起“空手道”,商家就只能吃“啞巴虧”。
盛夏7月,烏魯木齊市德匯商品批發市場的數十名商戶定制了一面錦旗,準備送往當地警方,感謝他們抓獲了一名曾和商戶們長期打交道的“翻譯”。就在一年前,這名俄語翻譯開始與這些商戶們接洽,稱外商委托她來這里訂貨。 商戶們說,起初每次訂幾千塊錢的貨,貨款也很快能到賬,后來訂貨的數量越來越大,頻率也越來越高,就出現了拖欠貨款現象。今年3月,商戶們聚首一算,這個翻譯竟已欠下近200萬元的貨款,可每次找到這個翻譯要錢時,她總說外商還沒有付款。此后,當商戶們在市場上再也沒有見過這個翻譯時,只好報案。雖然不久這名翻譯就被警方抓獲,但貨款卻很難追回。 受騙的商戶事后才知道,雖然沒有任何自己的貨物,這個翻譯卻在烏魯木齊另一個外貿批發市場租了一間門面,把從其他市場“借”來的一些商品樣貨陳列在店里,做起了“空手道”生意。 憑借地緣優勢,擔負著我國向西開放“經濟跳板”的烏魯木齊,已從昔日的邊陲小城變為現代“絲綢之路”上日益國際化的商貿中心。但在商旅往來、商機涌動的外貿市場上,卻依然很少有中國商家精通俄語,在經銷商和外商之間,翻譯既是國內商家的“財神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外商在中國的“代理人”。 曾經做過十年專職外貿翻譯的外貿批發商任建平說,在新疆外貿市場成交的許多生意都沒有書面合同或協議,而是通過“君子協議”完成的:經銷商先通過翻譯給外商供貨,貨到之后,外商再通過翻譯付款。而這樣的“信用”,是建立在雙方對翻譯信任的基礎之上。中亞國家客商喜歡通過翻譯做生意,因為通過他們,可以“先發貨后付款”。由于不能與外商直接交流,即使是貨款被拖欠,翻譯們只要來替外商訂貨,商家還是要笑臉相迎,與以前一樣繼續著“信用往來”。任建平說,但這種脆弱的“信任”也極易導致貨款難以追回,在過去數年間,類似事件時有發生,令國內外商戶頻頻受傷。
許多商戶都有過因翻譯從中作梗而“黃掉”生意、丟掉客源的經歷,因此,只要有一點利潤可賺,商家就不敢輕易得罪翻譯。對翻譯愛恨交加的國內商戶因此叫苦不迭。
新疆進出口貿易的高速發展,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翻譯市場。在烏魯木齊市的外貿市場上,中亞商人打手勢和借助計算器與中國商家“洽談”生意的景象已難以見到。但穿梭于外貿市場的眾多流動翻譯已經成為當地這一行業的“主力軍”,由于缺乏行業管理,這些“散兵游勇”的不規范行為也層出不窮。 在烏魯木齊邊疆賓館、華凌市場和國際商貿城等中亞國家商人經常光顧的場所,“釣魚”的“翻譯”隨處可見,一旦發現有外商,就尾隨而來,不時搭腔幫著談生意。每次成交后,翻譯都會向中方商家索要“茶錢”(回扣),本來提供勞務服務的翻譯,卻充當起了中間商的角色。 一些商戶說,給翻譯的回扣一般都在總貨值的2%以上,有的甚至達到20%。此外,他們還能從外商那里得到一筆可觀的“勞務費”。在交易過程中,如果翻譯索要回扣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往往以“攪黃”生意相威脅。幾乎每個商戶都有過因翻譯從中作梗而“黃掉”生意、丟掉客源的經歷,因此,只要有一點利潤可賺,商家就不敢輕易得罪翻譯。 在“砍價”時,翻譯擅自加價獲利的行為更讓經銷商頭痛。由于無法直接交流,商家的報價一經翻譯的嘴,往往被大幅抬高,經常有外商因價格過高,不愿訂貨。在烏魯木齊市華凌市場經營建材生意的周文英說,成交一筆生意不容易,而攪黃它只需幾句話。市場上許多經營戶都吃過這樣的“啞巴虧”。 不久前,一位翻譯帶著哈薩克斯坦客商到周文英的店鋪看貨,她剛報完價,那個翻譯一扭頭就把價格抬高了幾分。周文英說:“我雖然不會說俄語,但阿拉伯數字還能聽懂一些!彼B忙向外商打手勢糾正,誰知那翻譯臉色一變,拉起客戶就往外走! 新疆與中亞國家的經貿往來雖然有較快的發展,但到目前為止,仍以商品貿易為主,其中民營商戶是主力軍。而這些商戶普遍規模小,數量多,相互競爭極為激烈,為了降低成本,多數商家不愿聘請專職翻譯。 但無論專職翻譯還是臨時聘請的翻譯,只要生意能成交,商家給翻譯返利已經成了外貿市場的潛規則,而最終的結果經常是“伙計”賺的比“雇主”多。對翻譯愛恨交加的國內商戶因此叫苦不迭。 批發商陳怡燕無奈地說,翻譯的確能帶來不少客戶,但利潤也被分走了一大塊。她說,雇主們還要承擔很大的商業風險,而翻譯沒有任何風險卻大把賺錢,這種分配結果既不合理也不正常。 烏魯木齊國際商貿城的一名溫州商人告訴記者,在外商極力壓價的情形下,如果翻譯還“獅子大開口”,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生意“泡湯”。而一些商家為了拉住客戶,有時就是賠本也會咬牙給翻譯高額回扣。
業內人士建議,當務之急是政府相關部門要建立起嚴格的翻譯服務行業準入制度,成立一個帶有管理職能的機構或民間行業組織,來規范管理整個翻譯服務行業。
我國對外開放以來,翻譯行業已成為最熱門的行業之一,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服務標準,這個行業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翻譯損害客戶利益的事件時有發生;靵y的從業狀態和不規范的經營已給這一蓬勃興起的行業帶來了信譽危機。 新疆外文翻譯協會副秘書長李丹萍說,翻譯行業目前的各種“潛規則”明顯違反了翻譯職業道德準則中的“保密”和“公平”原則,這種現象在我國東北的邊貿城市和浙江義烏等商貿城市同樣存在,但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業指導和管理,還沒有一個相應的機構來約束和監督這些違規行為。 盡管我國《翻譯服務規范》、《翻譯服務行業職業道德規范》和《翻譯服務行業誠信經營公約》等行業標準已相繼出臺,但相應的準入制度和行業管理機構至今仍沒有建立。李丹萍說,這些規范性文件雖使翻譯服務行業做到了有章可循,但讓誰來監督執行,仍是讓整個行業都很茫然的問題。 目前國內的各種翻譯工作者協會都是學術交流性質的社會團體,對行業不規范行為沒有任何約束力,而政府部門也沒有相應的管理機構。雖然我國幾年前就開始了“國家翻譯專業資格考試”制度,但至今仍沒有推行開來,社會認可度也不盡如人意。由于翻譯服務行業準入門檻較低,很大一部分從業人員中沒有相關資格證書。 針對愈演愈烈的翻譯吃“回扣”等現象,西北翻譯產業公司等新疆翻譯服務企業早已經與員工簽訂禁止私下向客戶索要回扣的協議,如接到投訴,一旦查證屬實,違反職業道德的翻譯將被除名。但在翻譯行業散兵游勇占大多數的背景下,僅靠幾家正規翻譯服務企業來示范帶頭,顯然不可能起到規范整個行業的作用。 面對新疆翻譯市場的現狀,李丹萍等業內人士建議,當務之急是政府相關部門要建立起嚴格的翻譯服務行業準入制度,提高準入門檻,符合條件的可持證上崗,一旦發現有失信無德的行為必須嚴肅查處,情節嚴重的還可取消從事翻譯工作的資格。為此,還必須成立一個帶有管理職能的機構或民間行業組織,來規范管理整個翻譯服務行業,在此基礎上,才可能有效地改善這一行業的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