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8-10-24 本報記者:何豐倫 向志強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面對日益擴散的美國次貸款危機帶來的全球金融風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何去何從?記者從正在廣西南寧召開的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上進行深入采訪時發現,良好的“危機免疫力”、快速發展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市場,以及自貿區市場帶來的東盟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發展、東盟國家內部的貿易發展,是中國——東盟貿易區抵御金融風暴的“軸心動力”。 首先,1997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導致東盟國家,使得大部分東盟國家開始學會調整自身的經濟結構,對外來的資本注入持有保留態度,加強監管、防止類似對沖基金一類的“熱錢”通過炒作來“吸血”的做法。 中國同樣在上一場金融風暴中受益匪淺。中國政府不僅主動承擔起了一個大國的經濟責任,而且通過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和經濟效益的提升、拉動內需等一系列做法,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 其次,中國——東盟之間啟動的共同建設自由貿易區計劃及其付諸實踐,使得自貿區市場“利國”、“惠民”的效益逐漸深化,自貿區的市場潛力成為抵御金融風險的“防波堤”。 2001年開始,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決定建設自由貿易區。隨后,雙方啟動早期收獲計劃、降稅計劃,相繼簽署貨物貿易協定、服務貿易協定,2008年底還將簽署投資貿易協定。一系列計劃的付諸實踐直接推動了雙邊貿易的增長,2000——2007年東盟對外貿易增長率11%,與中國貿易增長率是26.7%。而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之間提前3年實現2000億美元。 巨大的市場使得東盟出口結構發生深刻轉變,已經從簡單地依賴美國和歐洲、日本市場,向歐美、日本和中國“三足市場”轉變,F實和潛在巨大消費能力的中國市場,在歐美遭受嚴重金融風暴、消費銳減的時候,成為東盟國家穩定的出口目的地。柬埔寨首相洪森認為,此次金融危機更清晰地表明,貿易多元化應該是規避風險的關鍵,與中國之間建設自貿區的實踐,恰恰表明了這一方向的重要性。 第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促進了其他國家競相與東盟國家發展自由貿易關系,從而推動了東盟國家對外貿易的深度發展。 東盟和中國建立自由貿易關系后,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都與東盟發展貿易關系,激發了東盟之外的和亞太地區主要國家與東盟發展關系,使得東盟貿易關系在世界舞臺上發展更加順暢。 第四,外部經濟關系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東盟國家自身內部關系的發展。東盟國家相互之間建設積極共同體藍圖的探索,相互之間的貿易和投資關系的發展,逐步解決此前長期存在的相互之間貿易壁壘、人員流動、信息流動和資金流動等一系列問題。這是東盟能夠在金融危機情況下持續增長的關鍵。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