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5-12 本報記者:侯大偉 歐陽開宇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5月9日8時許,三江鄉河壩村村民費術明正和老婆、孩子一起忙著搬新家。那是一棟剛剛建成的兩層藏式小樓,白泥外墻、青石做坎,房前屋后青草依依,樓上樓下瓷磚鋪面。 對于重災區汶川縣三江鄉來說,費術明的搬家就是一個標志,標志著三江鄉場鎮功能、社會事業、居住狀況等達到甚至超過震前水平,成為“汶川地震”災區第一個“基本完成恢復重建”的重災鄉鎮。援建三江鄉的廣東省惠州市援建工作組組長范中杰介紹說,他們援建的社會事業、產業恢復、農房重建、基礎設施等4大類23項重建工作已經全面完成,總投資達2.2億元。 對于費術明這個樸實的藏族漢子來說,搬入新家就是一次重生,是家的重生,是希望的重生。他對記者說,盡快搬入新家,不僅可以結束災后長期在臨時安置房里的“臨時”生活,還可以利用新居空閑的房屋辦起家庭旅館、搞起藏家旅游!耙院蟮纳顣懿诲e!” 費術明的新家坐落于一個叫做“藏家風情園”的農家樂聚集區內。這也是惠州已經完成的23個援建項目之一,該園共容納了30余名當地村民。根據惠州市援建設計和當地發展,這里將是三江旅游的一個重要景點和游客接待站,更是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長效保證 地震之前,三江鄉就是汶川縣的旅游重鎮,每年多達數萬游客到這里感受“三江匯流、激流勇進”的大自然氣魄。但一場8級特大地震,將這個距離震中映秀僅隔一座大山的鄉鎮幾乎夷為平地。 “沒有一間完好無損的房子,沒有一條完好無損的道路,沒有一個完好無損的景區!比l鄉長董建波連用三個“沒有”來描述地震發生之初,三江鄉遭受地震打擊后景況。據了解,當時全鄉有20余人不幸遇難,600多套住房被震毀、500多套住房被震損,道路全被震裂,景區全被破壞。但僅僅不滿一年后的今天,三江鄉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費術明所在的河壩村是三江鄉與外界連接的門戶。5月9日,記者在這里看到在河壩村的村口豎起一個獨特的大門,左邊是具有藏羌風情的四角石碉,右邊是兩架木質水車,架在它們頭頂的是兩根碗口粗的古松樹干,上面用藏漢兩種文字寫著“水鄉藏寨”四個大字。這也是三江鄉未來旅游發展的基本定位。 穿過大門,原來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已經被干凈平整的柏油路取代了,江邊被震損的房屋也被一條沿江狹長的綠化帶取代了。傍山一側的房屋都按照藏式民居的建筑風格進行改建、擴建或重建,從入口處到三江鄉場鎮,沿途都布滿設計考究的路燈。走在這里,仿佛置身于一個經過多年開發經營的景區,而不是剛剛完成災后重建的小小村寨。 在村民李天順家的廚房里,我們看到了從幾千米外的標準化自來水廠里遷入的自來水管。同今天城市里每一個市民一樣,李天順只要擰一擰開關,隨時都能從水管中放出經過嚴格凈化、消毒的生活用水。河壩村“靠山泉取水”的用水習慣從此被城市化自來水供應模式取代了。 河壩村幾公里外就是三江鄉的場鎮,由青石板鋪成的步行街從中間穿過,修葺一新的小學、醫院、商業配套等各種公共設施散布于道路兩邊。一條寬闊的四車道環繞著場鎮中心區,清晰明了的交通標識,將根本改變這里地震之前隨處停車、橫沖直撞的混亂交通狀況。 住在步行街上的73歲楊秀華感慨地說:“以前常聽老人們說松潘大地震時,到處是餓死人、凍死人的慘狀,剛剛經歷汶川地震后,我常常感到害怕,但沒想到一年不到的時間,我們就建得比以前還好!睏钚闳A的房子在地震中嚴重損毀,半年前,在國家補助下,自己又出了一些錢,不僅將房子進行維修加固,還修建了一間商鋪。如今楊大娘將商鋪租出去,雖然租金不高,但也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楊秀華家對面就是三江鄉小學。地震之初被完全震毀的校舍早已不見了蹤影,如今矗立在校舍原址上的是一棟現代化的新校舍,不僅寬敞明亮、結實漂亮,而且教學設施配備齊全。用五年級學生宋佳曼的話來形容:“以前上音樂課,是跟著老師干唱歌;現在上音樂課,不僅有專門的音樂教室,每個學生都有一架電子琴,還有鋼琴伴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