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指出,針對今年經濟運行中“需求不足的總量矛盾有所緩解,但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的特點,財政政策、信貸政策等都必須作出新的調整,以應對后金融危機時代宏觀經濟結構失衡和通脹預期加大的風險。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三者的關系,是當前宏觀調控的核心。
近日,在太原召開的2010年中國鋼鐵供應鏈暨中國·太原非公有制經濟(鋼材行業)高峰論壇上,范劍平指出,目前中國經濟總體上正走向全面恢復,但經濟結構不合理問題凸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快速回升,節能減排任務完成困難加大,產能過剩問題值得關注,通貨膨脹預期也正在增強。
據統計,一季度,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6%,比上年同期加快14.5個百分點。鐵路、公路貨運量和規模以上港口吞吐量分別增長18%、15.9%和22.2%。主要工業產品日均產量多數已經恢復到2008年上半年的水平。但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生產快速回升,今年一季度,化工、建材、鋼鐵、有色四大高耗能行業對全社會用電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2.4%。全國部分省市的節能減排指標出現反彈,一季度,全國單位GDP能耗上升3.2%,大大增加了后三個季度的節能減排工作壓力。
針對這樣的經濟形勢和特點,范劍平指出,財政政策方面: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有保有壓,把錢花在刀刃上,繼續向“三農”、民生、社會事業等領域傾斜,支持節能環保、自主創新和欠發達地區的建設;要切實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增強內外部約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潛在的財政風險,開展地方融資平臺的規范整頓和約束;優化投資結構,各級政府投資都要集中力量保重點,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資金安排主要用于項目續建和收尾,防止出現“半拉子”工程。
信貸政策方面,繼續嚴格控制對“兩高”行業、產能過剩行業以及新開工項目的貸款;加強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和貸款跟蹤檢查,加強地方融資平臺公司的貸款風險管理;此外,還要大力發展金融市場,積極擴大直接融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