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周三以來的大幅回調已持續五個交易日,其中本周的兩個交易日基本屬于縮量盤整走勢。行情的突然轉弱促使我們思考,上證指數2307點以來反彈的基礎是否發生了變化、又有哪些新的因素對市場構成了影響。而要回答這些問題,有必要從國內政策和外圍影響兩個方面探尋答案。
國內政策相對有利
從國內的政策來分析,雖然利空利多相互交織,看法不一,但總體來看,還是相對有利的。首先,貨幣政策的定向寬松預期已經明朗。隨著CPI的下行,貨幣政策已從之前的“穩定物價”轉向“預調微調”。雖然有聲音認為這僅僅是結構性的調整,而絕非政策放松,但由于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仍較強勁,在預期GDP增速仍將保持9%以上的大環境下,“預調微調”已經足夠支撐經濟發展。
其次,股市政策整體利多。從新一任證監會主席上任后的施政方針來看,雖然一些政策如加大退市力度、推動融資融券轉為常規等一度被理解為偏空消息,但從長期分析,這些政策與加大分紅力度、抑制高價發行一樣,對股市構成中長期利好。劣質公司直接退市可以避免垃圾股的炒作,市場的估值低位也將使融資力度大于融券力度。至于國際板,相信短期內不會貿然推出。從行業監管的角度來看,股市政策是向著有利于市場健康發展的方向推進的。
再次,行業政策指向明確。自今年10月份以來,多個產業規劃密集出臺?此朴悬c眼花繚亂,但毋庸置疑的重點就是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近日有外媒透露,中國未來5年計劃對戰略性產業投資10.8萬億元?紤]到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因此這七大產業的投資機會較為明確。
除了上述政策因素,近期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對小微企業的扶持政策、偏緊的房地產政策可能帶來的資金擠出效應等等,都對未來的股市構成利好。此外,按照慣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于12月初召開,屆時,明年的大政方針將更加明朗。
外圍因素復雜多變
相對于較為有利的國內政策,外圍卻是問題成堆。近期,歐債危機愈演愈烈,相關各國吵得不可開交,大有演變為政治危機的勢頭。希臘、意大利兩國政府總理更迭,但新政府在推動經濟增長上措施乏力,縮減開支又遭到民眾的激烈反對。歐債危機已經從希臘、意大利、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等“歐豬”五國,向核心國家德法兩國擴散。而德法兩國在歐洲央行能否直接購買歐債的問題無法達成一致。不僅歐洲國家在爭吵,評級公司穆迪近日也開始警告法國,暗示法國評級面臨下調風險,且于11月16日下調了德國10家銀行的優先債務和存款評級。此外,美國兩黨仍在縮減赤字和富人加稅的問題上爭論不休。關于全球經濟的判斷,王岐山副總理日前在湖北宜昌召開的金融工作會議上,發表的觀點極不樂觀。他指出: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十分嚴峻,不確定之中可以確定的是當前國際金融形勢引發的世界經濟衰弱、衰退將長期化。
全球經濟的衰退,對于A股的影響,一是外圍股價的下挫會給投資者帶來一定的心理陰影,二是在外貿方面將增加中國出口的難度甚至出現貿易摩擦,加大國內供需矛盾,從而對中國經濟帶來實質性負面影響。對全球經濟的不樂觀預期,已成為影響A股的重要利空因素。
內因將是主導因素
對于未來的A股走勢,我們一直堅持認為是一波結構性的行情。受制于國內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不可能出現波瀾壯闊的大牛市,但對于新興戰略產業,又有著較為明確的投資機會。如果之前的4萬億投資拉動了基礎設施、高鐵、水利等產業,那么未來5年的10.8萬億投資也應該可以帶來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的崛起。從近期的走勢來看,雖然大盤疲弱回調,但相關的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文化傳媒等板塊依然表現強勢,我們預計,這些板塊在未來的行情中仍將成為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