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鮮為人知的指標——承貼比的大幅下降,將銀行監管套利的隱秘路徑揭露了出來。
《第一財經日報》獲悉,近年來,在銀行承兌匯票規?焖倥噬耐瑫r,商業銀行票據“承貼比”從2009年末的53.4%下降到2012年末的21.2%。
所謂承貼比,是指當期已在銀行貼現的票據余額除以銀行開立承兌的票據余額。這一比例下降,要么分子變小,要么分母變大,或者是分子變小且分母變大。
央行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6704億元,同比猛增4381億元,增量高達189%,也即承貼比的分母項大幅增長。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稱,針對票據業務而言,特別是“承貼比”的下降,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日在內部會議上,點明了票據業務的三大風險點。
票據“空轉”
上述知情人士引述尚福林的話稱,部分企業從銀行開立無真實貿易背景的票據,背書給票據中介進行“包裝”后套取銀行資金,而一些銀行受派生存款、中間業務收益以及調控貸款規模等因素影響,盲目草率開票。
“這就是票據的"空轉"!币晃谎睾5貐^國有大行人士稱,銀行承兌匯票本來是作為一種支付工具出現的,但由于其最長期限能長達6個月,現實中,銀行承兌匯票往往被異化為融資的工具。
所謂銀行承兌匯票,是商業匯票的一種,由出票人簽發,銀行承諾按照約定期限向收款人無條件兌付的票據。它是企業之間貿易往來的結算工具,銀行開票過程中,會要求企業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目前通常為30%左右。
記者獲得的某國有大行沿海地區一支行的數據顯示,目前,該支行貸款余額80多億元,而表外資產為40億元,其中銀行承兌匯票規模高達36億元。
“由于成本低廉,企業進行支付或者短期融資往往喜歡用銀行承兌匯票!鄙鲜鰢写笮腥耸糠Q,企業開立銀行承兌匯票成本由兩部分構成。其一,萬分之五的手續費(如1000萬的承兌匯票,只收5000元的手續費);其二,每張票據紙張費0.28元。但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存入銀行的保證金還能獲得活期利息。
而典型的票據“空轉”模式為:企業存入保證金,申請簽發銀行承兌匯票,收款人往往是關聯企業,關聯企業進行票據貼現,貼現資金返還出票人,由其再行存入銀行作為保證金,再簽發銀行承兌匯票,隨之貼現……
舉例而言,企業存入1000萬的保證金,若保證金比例為25%,便可開出4000萬的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再將此票據貼現,扣除貼現利息后,套現3000多萬。此后,又以該筆資金作為保證金開立數額更高的承兌匯票……如此循環往復。
一位分析人士稱,這種缺乏真實貿易背景的票據“空轉”脫離了實體經濟,會給貨幣政策帶來擾動,使貨幣信貸成幾何級數被放大。
但在某種程度上,票據“空轉”對于銀行和企業而言,可謂各得其所。企業能以相對較低的成本獲得資金;銀行方面,滾動簽發銀行承兌匯票,能增加更多的派生存款、派生貸款,并且能獲得中間業務收入,可謂一舉三得。
“按規定,承兌匯票的開具須有真實貿易背景,出票人需出具交易雙方購銷合同書和增值稅發票!鄙鲜鲅睾5貐^國有大行人士稱,而出于考核達標的需要,基層行員工有時會有意無意地忽視對票據真實貿易背景的認真審查。
資產出表
根據現有規定,銀行開具銀行承兌匯票,不納入信貸規模,屬于表外業務;而一旦銀行對承兌匯票貼現之后,就納入信貸規模,重新歸入銀行表內。
上述國有大行人士稱,票據“空轉”也會消耗銀行的信貸額度和占用銀行資本。這種情況下,將票據資產轉讓出表,對銀行而言至關重要。
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引述尚福林的話稱,部分已經由銀行貼現的票據通過跨業合作等渠道從銀行表內轉出,實質由銀行理財資金購買。
事實上,這種票據資產的“出表”,就是當前極其流行的銀行借道信托、券商等“通道商”模式,本質上實現銀行理財資金投資于銀行票據資產的模式。如此一來,銀行將票據資產轉讓出去,規避貸款規模約束。更有甚者,可以通過精確控制理財產品的到期日,達到沖時點、降低存貸比的訴求。
在談到票據業務需要高度關注的第三個風險點時,該知情人士還引述尚福林的話稱,少數銀行業金融機構仍在違規通過不規范的會計核算方式,隱藏票據等信貸資產規模,并規避資本監管。
事實上,早在此前,一些地區的農信社曾出現過不規范的會計核算方式,而監管層也曾全面叫停過商業銀行為“逃規!彼龅牟灰幏兜钠睋䴓I務。
具體來看,這種規避監管的模式涉及到票據賣斷和票據正回購以及不規范的會計核算三個概念。
票據賣斷,即指票據轉貼現業務,指銀行將未到期的票據拿給另一家機構進行貼現,它實際上是一種票據轉讓行為。而票據正回購,指一方以票據作抵押融入一定規模的資金,然后在未來某一時間將票據購回的操作。
新的、規范的會計處理方式對于票據賣斷和正回購操作進行了區分,銀行將票據賣斷,就不再計入貸款規模,即為銀行騰出了信貸空間。而做票據正回購則不能減少信貸規模。
此前,由于部分農信社等機構仍沿用老的會計記賬方式,對于票據賣斷和回購科目不分。因此,無論是票據賣斷還是正回購,部分農信社等機構可以消掉信貸規模,這就給了其他銀行與之合作,進而規避監管的機會。
總體來看,一方面,票據“空轉”帶來的直接結果是,承貼比分子、分母項的同時上漲;另一方面,另外兩個風險點則可幫助銀行實現表內的票據資產轉向表外。如此一來,承貼比一降再降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