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記者 丁海濤 攝 |
 |
104歲的?谑忻袢~吳氏和兒媳鄭玉金(后)及孫兒孫媳一起在家門口留影。有專家稱,我國已邁入老齡化社會。彭桐
攝 |
福州市區鳳凰北新村一位80多歲老人不久前被發現在家中孤獨去世。老人的老伴多年前已去世,幾個子女住在福州,但都沒有和他一起住。我國城鎮老人獨守空巢,去世后多日才被人發現的事并不少見。有關人士認為,健全社會化養老體系,構建和諧社會,發展養老事業任重道遠。
傳統家庭養老受沖擊
今年32歲的王馨蘭女士在福州市機關工作,在此前的五年里,王女士不停地要求年逾六旬的父母和她一起住。王女士說,她的父母兩人單獨住在距離福州市區20多公里的閩侯縣城!拔蚁壬餐馕腋改高^來一起住,但老人就是不肯,他們要求我們一個月至少看望他們一次,就足夠了!
記者在福州、杭州調查發現,隨著年輕人工作、家庭壓力的增加,一方面,年輕人外出闖蕩的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許多老人為了子女家庭的幸福,寧愿選擇孤守空房,不愿意和子女一起住。加上人口老齡化和家庭小型化趨勢的日益明顯,許多城市居民的家庭結構呈倒寶塔型,“4:2:1”(四個老人、一對夫婦、一個孩子)家庭增多,傳統家庭的養老模式和觀念都受到很大的沖擊。
一份來自民建杭州市委員會的調查報告顯示,到2030年,杭州老齡化比例將達到35%。我國“空巢家庭”老人目前約占老年人口總數的25%,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則在35%以上。未來10年,空巢家庭將成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正在迅速弱化。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人口研究所陳茗博士認為,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近年來還受到來自人口條件、居住條件、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沖擊。
杭州每百位老人只擁有兩張福利院床位
調查顯示,目前杭州每百位老人只擁有兩張福利院的床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杭州市僑聯副主席沈榮根認為,杭州現有的老年公寓和福利院等社會福利設施設備簡陋、功能單一,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無法滿足社會化養老的需求。
福建省目前60歲以上老年總數為400多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2%左右,全省城鄉為老年人服務的床位總數僅為兩萬個。業內人士認為,各地為老年人服務的床位與國家民政部要求的占老年人總數2%的要求相差仍然很遠,與發達國家3%至5%相比,差距更大。
福建師大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鄢木秀說,我國社會福利養老事業目前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政策對養老機構扶持不夠,對民間力量從事養老事業的限制還是太多,福利養老遠遠不能滿足群眾需要。
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杭州近年來有幾家社會辦的養老設施相繼關閉,這樣的做法顯得很急功近利,有人把投資養老機構看成豐厚的蛋糕,但這個蛋糕不是那么容易吃的。目前老年人的觀念還沒轉變過來也導致了社會養老事業發展緩慢,由于對私人辦社會養老福利事業的動機、服務質量、信譽等心存疑慮,許多老人處于觀望狀態。
居家養老仍是主要養老方式
老年人的家庭觀念比較牢固,地緣文化觀念濃厚,重視街坊鄰里的情感維系,他們對社區有較強的認同感、依賴感和歸宿感。那么目前的社區能否承擔起養老的重任呢?
杭州市97%的街道有小規模的養老設施,在滿足社區內孤寡老人收養、社會寄養的基礎上,也對社會開放。但杭州市的一些社區工作者向記者坦言,對于子女健在的空巢老人,盡管街道都有登記,但是不可能做到24小時監控。目前國家對無經濟來源、無生活自理能力、無法定贍養人的“三無”老人關心較多。居家養老問題復雜,社區養老常常因人手不足而顯得力不從心。
鄢木秀認為,居家養老是我國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仍需保持的主要養老方式。居家養老是基礎、是大頭,但沒有平臺、沒有抓手,這一主要養老方式仍然停留在會議上、文件上,一直處于空轉狀態。
調查顯示,杭州市有95%的老人愿意居家養老,但居家養老所需的服務體系卻不夠完善,同時缺乏對傷殘、精神病等特殊人群提供養老服務的專門機構。
福州市民政局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和諧社會的養老服務重點應是,從解決老年人最需要、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入手,從薄弱環節抓起,大力發展入戶服務、緊急救助、日間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項目。切實搞好居家養老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在于突破社區養老服務這一關鍵,逐步形成“居家養老、社區服務”這種養老互動模式將是破解我國養老服務難題、搞好居家養老服務的希望所在。
相關鏈接: 我國城鎮居家養老的三種代表模式 |
西城模式。北京市西城區在區、街、居三級分別設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由政府進行補助。 a.
區一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負責全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指導與監督;培育和規范居家養老服務市場;掌握和匯總有關統計數據;委托有關組織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和行業評估;開展表彰和交流活動;開展有關調研工作;對申請補貼的對象進行資格認定和經費核算等。
b.
街道一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具體負責對居家養老服務的組織管理和推進;負責招聘和管理從業人員;擬訂有關規章制度;對服務實體進行指導和監督;統計上報有關數據和信息;對申請補貼的對象進行資格審核;開設服務咨詢電話;調解有關爭議和糾紛;以準入或加盟等形式,將轄區服務實體組織起來,實現資源整合,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的輔助隊伍,擴大居家養老服務的覆蓋面,促進市場化運作和社會化服務。
c.
社區居委會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站,對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進行監督和考評;掌握補貼對象的經濟、健康狀況;受理補貼服務申請并報街道審核;參與對申請補貼人的資格評估;推薦服務人員;了解和反饋需求信息;組織轄區服務網點和志愿者開展服務等。
虛擬養老院模式。虛擬養老院以創建和諧社會為目標,以家庭養老社會化為目的,根據老年人自愿選擇的養老方式,構筑以市場為主體,以社區為依托,以社區服務呼叫中心為紐帶,以居家照料服務為主要內容,面向全區老人的區、街、社區三位一體的居家養老新模式。這一模式最早由遼寧省遼陽市文圣區廣民家政服務公司創辦。
長風模式。上海市普陀區長風街道推出了一種新型的養老服務形式——自助式居家養老。符合條件的子女只需與街道簽署一份《居家養老協議書》,他們便具有子女兼助老服務員的雙重身份,照顧自己的父母每月就可以領取街道發放的100元到250元的助老服務費。這一形式賴以運作的要素有兩點:a.嚴格篩選對象。規定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老人屬于享受居家養老的對象,子女也屬于失業、生活困難人群,老人與子女住在一起或者距離較近。b.運用日常行為能力指數來進行評定。通過對進食、洗澡、修飾、穿衣、控制大小便、用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及上樓梯等10項日;顒拥莫毩⒊潭却蚍謥韰^分等級,有效測定老人日常生活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