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志強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必須通過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來推動。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由回升向好向穩定增長轉變的關鍵時期。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特別是解決我國經濟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基本途徑,F實情況和歷史經驗表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通過深化改革形成有效的體制機制。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長期滯后的原因
早在1995年,中央就提出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15年來,在這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仍然是粗放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實質上是對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經濟發展方式為何長期難以根本轉變呢?從體制和機制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從資源配置來看,生產要素市場還不健全,市場機制還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方面的突出問題是,土地、能源資源、資本等要素市場發育滯后,生產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受到較多的行政干預。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但在目前的政績考核制度和征地制度下,土地成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和招商引資手段,往往一屆政府就把幾十年的土地都批出去了,其結果就是鼓勵企業搞規模擴張,使我國這樣一個土地資源稀缺的國家卻大量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和浪費問題。此外,水、煤、電、油等能源和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也不健全,總體價格水平偏低,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和供求關系。在我國目前的礦產資源開采體制下,開采礦產的成本很低也導致礦產資源價格偏低,不能反映資源稀缺情況和環境損害成本,造成資源使用中的大量浪費。從社會資金配置來看,我國資本市場還不健全,企業所需資金主要來自銀行貸款。但是,受制于相關體制機制,我國利率水平偏低,并且信貸資金的配置時常會受到行政干預。獲取信貸資金的低成本,也誘使企業鋪攤子、上項目。 從市場中的主體來看,不少地方政府過多地直接干預經濟活動,有的還直接成為市場投資主體。由于歷史原因,地方政府承擔了過多的經濟建設職能,同時政府投資決策機制不規范、投資責任追究制度不健全,決策者不對投資決策的結果負責。在偏重于經濟增長速度的政績考核制度下,不少地方政府官員忙于招商引資上項目,但由于任期較短,投資往往集中在短期見效的項目上,有的甚至不惜引入嚴重污染環境的項目,而真正需要政府關注的教育、醫療、農業等領域卻投入不足。這使我國投資率居高不下,并且投資結構扭曲,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 從財稅體制來看,目前的制度安排不利于節約資源、集約發展。在現行財稅體制下,出于增加本地財政收入的考慮,地方政府會容忍甚至鼓勵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發展。比如,我國鋼鐵生產能力嚴重過剩,但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難度和阻力很大,因為這會影響地方政府的政績和稅收。資源稅費不合理,也導致企業缺乏節約資源、集約發展的動力。又比如,我國的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有償使用。國家通過收取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體現其礦產資源所有者權益,但計稅方式不甚合理。以煤炭資源為例,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是以煤炭產量和銷售收入為基數計征的,而沒有與礦井動用的資源儲量掛鉤,這不利于激勵生產企業珍惜和節約資源。與此同時,征收的資源稅和補償費標準過低,相對于資源價格幾乎微不足道。此外,相當一部分煤炭生產企業占有的資源儲量是在礦業權制度確立之前無償獲得的,按照礦業權管理的有關規定,只要不發生礦業權轉讓就無需補交礦業權價款。這些因素使得礦產開采企業實際上是在無償或近乎無償地占用資源,結果不僅造成資源開采中的粗放經營和浪費問題,而且導致資源價格扭曲,還容易產生尋租腐敗問題。
加快推進重點領域的改革
今年乃至未來一個時期,應把有利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改革的主線,著力推進以下重點領域的改革。 加快以完善生產要素市場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應進一步深化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盡快形成反映資源要素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產權邊界清晰的微觀主體。新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加快建立富有活力的市場主導的經濟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抑制對資源和要素的過度需求引發的外延擴張式增長,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改變定價機制,建立健全資本、土地、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市場,由市場來決定稀缺的生產要素的價格。同時,完善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財稅體制和政策,調控資源的供給和需求。如實行資源有償開采和使用,調動生產者節約使用資源以及開發使用替代資源的積極性;完善資源開發利用的補償機制和生態環境恢復的補償機制;不失時機地推進資源稅改革,擴大征收范圍,提高稅率,征收方式由目前的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以原油為例,如果按3%的稅率從價計征,我國的原油資源稅額將提高到原來從量計征的5倍左右。這樣,就可以大大促進資源節約和集約發展。同時,應制定行業標準,扶持節能產品的開發使用;運用稅收政策調節浪費資源的行為。 加快以政府職能轉變為主線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從改革歷程看,政府職能轉變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應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投資體制改革,消除地方政府投資擴張的沖動,增強其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功能。在當前的政績考核制度和財稅體制下,地方官員的行為更趨向于追求任期內的政績特別是經濟增長指標,而很少考慮下一屆政府的事情,因而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投資率過高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靠改革。應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推進政府從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轉變,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創造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環境。應該認識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終的落腳點是企業,企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自主創新的“主角”。政府應盡心盡力為“主角”演出創造環境和條件,包括促進建立創新風險分擔機制、有效保護知識產權、制定實施激勵創新的經濟政策、提供透明開放的產業政策和信息等。這些都是政府應提供的公共產品。 加快以滿足社會公共需求為導向的社會體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已從私人產品短缺時代進入公共產品短缺時代。未來幾年,社會體制改革應著眼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努力擴大就業,鼓勵全民創業。注重通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啟動農村市場,通過政策創新、體制改革、制度安排和機制建設穩步推進城鎮化,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確保農民土地權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加快健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市場。建立健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制度基礎,盡快形成較為完善、城鄉統一的國民教育服務制度、醫療衛生服務制度、養老保障制度、公共就業服務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會救助制度等。 加快以發展低碳經濟為目標的相關改革。發展低碳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途徑,正在成為世界各國在后危機時期推進經濟復蘇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共識和重要手段。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積極推動節能減排,并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們要利用這個倒逼機制,加快相關領域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碳發展之路,不僅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而且涉及人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以及消費方式的變革。政府應加快職能轉變,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推動者、政策提供者和監管者。把二氧化碳排放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作為約束性指標加以考核。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科學的政績評估和考核體系。通過制度創新和立法,如能源法、碳稅、碳交易、環境金融制度、低碳產業政策等,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理順政府、市場、企業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發展低碳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創造條件,實行碳排放交易,建立和發展碳排放市場。企業是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節能減排的主體。應積極鼓勵企業發展節能減排和綠色技術,尤其應扶持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產業的發展。發展低碳經濟,建立低碳社會,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應積極推動形成低碳生產和生活的社會共識,倡導綠色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養成節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每一張紙的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