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幣結構是指在居民擁有的貨幣總量中,不同收入群體持有的貨幣所占的比例。持幣結構失衡是指少數人持有相對多的貨幣,而多數人持有相對少的貨幣的一種經濟現象。據統計,2003年—2009年的7年中,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年現金收入用于當年消費支出后所剩余的資金總額約為5萬億元,這一時期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約為20萬億元。這就是說在20萬億元的居民儲蓄存款中,近75%是由43.4%的城鎮居民所擁有,56.6%的農村居民擁有25%的儲蓄存款。此外,我國的高凈值人群擁有更高比例的投資資產。據中國新聞網的消息,2008年中國內地個人持有可投資資產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高凈值人群約30萬人,共持有8.8萬億元人民幣的可投資資產,這相當于中國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9%。資料表明,我國居民的持幣結構已經失衡,它深刻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
持幣結構失衡阻礙擴大內需的實現。對于我國這樣的大國來說,內需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而有購買能力的群體規模的大小又決定著擴大內需的成效。我國目前失衡的持幣結構,使得最龐大的消費群體消費能力較低,而最有消費能力的群體規模又很小,還不能形成較大的消費規模。今日的農村雖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絕大多數農村居民的收入,還不能與我國經濟發展所需消費相適應。特別是近幾年,物價上漲最快、幅度最大的是與居民息息相關的食品類,這對于那些持幣較少的低收入者來說,不但增加了生活必需品消費的支出,同時也減少了對其他產品的消費。就持幣較多的高凈值群體而言,他們有著很強的消費能力。但由于這一群體人數占我國居民總人口的比例太小,他們的消費雖然能產生很大的消費金額,卻很難產生較大的消費數量規模。這一群體對擴大內需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他們的投資能力。特別是他們投資于實體經濟領域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對消費起拉動作用。但是《200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分析認為,高凈值人群的投資風險偏好受金融環境變化影響顯著,在經濟危機背景下,對市場風險性有著更深刻的考慮,今后的投資將更趨謹慎,投資趨于保守。我國最有投資和消費能力的高凈值群體,他們的投資如果趨向保守和謹慎,對我國擴大內需影響是較大的。
持幣結構失衡不利于產業的發展。一個國家的產業,首先要立足于國內市場,形成完善的體系,這是不可動搖的戰略之舉。當前我國產業的發展應著重滿足內需,而持幣結構失衡會影響其健康發展。那些高收入群體有著強大的購買實力,他們需要高檔消費,但滿足之所需也會形成與一國經濟發展階段不相適應的產業結構。例如房地產行業,那些曾經把它當作支柱產業發展的國家,最終經濟也受到嚴重影響,日本上世紀80—9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破滅就是證明。而那些持幣較少的龐大的低收入群體,消費局限在基本生活需求方面的時候,企業為滿足其需要,生產只能處于低端水平,產業升級緩慢,從而影響工業現代化的進程。除此之外,持幣結構失衡的結果還會引起和激化社會矛盾。
持幣結構失衡的根源是分配環節出了問題,因此根本出路是解決分配不公問題。首先是在初次分配上體現公平。我國目前由于不合理的因素,不平等的競爭條件和機會,如市場壟斷等形成大量的非正常收入,使得初次分配的收入差距拉大,這是造成持幣結構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初次分配這個問題上,目前應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注重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問題。初次分配體現公平,能夠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從而有利于低收入者收入的增加。只有低收入者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收入增長快于富人,中國的貧富差距才可能縮小,才能改變失衡的持幣結構。其次是在二次分配上進行調節。二次分配調節的重點是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扶助,完善保障體系,加大保障力度。目前,廣大的低收入者持幣數量少的原因之一,是醫療和子女的教育費用過高,而社保體系又沒有實現全覆蓋。我國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在世界上最快的,已經具備了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條件。其三是要深化壟斷行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政策。據統計,2005年電力、電信、石油、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煙草等行業共有職工833萬人,不足全國職工總數的8%,但工資和工資外收入總額估算相當于當年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55%。企業內部收入差距也很大。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結果顯示,多數壟斷行業的企業,其內部收入差距達到20倍以上。目前中國的基尼系數達到了0.47,已經到了危險的程度。因此,嚴格規范國有企業,特別是金融保險、電信、電力、石油開采與冶煉等壟斷性行業的工資和福利待遇,完善監管辦法已經勢在必行。